音乐形象之间的对比欣赏众所周知,音乐演奏(唱)是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例如歌曲《我的太阳》是众多男高音歌唱家的保留曲目,特别是最负盛誉的 “三大男高音”的演唱更是令人精神爽朗、赏心悦目。总之,通过不同作品的对比欣赏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欣赏能力。
音乐对比欣赏法就是指通过聆听、思考、深入浅出地分析作品创作与演奏过程中的对比因素,使学生主动地感受音乐、鉴赏音乐,对比是音乐家创作、表演音乐的重要方法,在欣赏教学过程中,若能准确地分析,比较音乐中存在的对比因素,理解音乐发展与变化的特点,无疑会加深欣赏者对音乐的体验,提高欣赏音乐的兴趣。
1、音乐形象之间的对比欣赏
构成音乐形象的基本要素:(1)音高关系在创造音乐形象时起决定性作用曲调的音高关系是音乐构成的基础,上行曲调线一般表现激昂向上的情绪,下行曲调线一般表现消极低沉的情绪,水平曲调线则表现特定的音乐形象,这三种曲调线的有机结合构成了音乐的起伏波动,形成了曲调的高潮与低落,特别是曲调高潮或高峰的形成,大大地丰富了音乐形象的表现力,尤其是当它与某种节奏组织相结合时,其表现力是极其多样和丰富的。(2)节奏是音乐形象中极其重要的表现手段,是曲调构成的灵魂曲调线,脱离了节奏正如脱离了音高一样,是构不成音乐的,如《牧童短笛》《春节序曲》等作品,音乐的各部分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音乐的对比变化,并且想象这种对比表现了怎样不同的意境与形象,而不必去划分段落、解释各段的音乐内容。
2、 不同表现形式的对比欣赏
音乐作品中有许多经典名曲往往有不同的表演形式,若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听听不同的演奏(唱)形式,不但可以激发兴趣,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在内心与作品形成共鸣,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就有管弦乐、钢琴独奏、混声合唱、童声合唱、女声独唱等表演形式,管弦乐队的演奏充分体现了 “圆舞曲之王”的音乐风格,让人领略到维也纳圆舞曲的特色;钢琴独奏创造了一种深沉的意境,让人想象到多瑙河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人们对这条河流无限的深情;混声合唱使人感到人声丰富的表现力,仿佛使人看到壮丽多姿的多瑙河风光,给人以无穷的活力和生机;童声合唱那清纯明亮的音色,犹如多瑙河粼粼碧波,充满了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憧憬;而抒情女高音的独唱则使人感受到多瑙河的美丽与高贵。(7)的确,不同的表演形式,给人以不同的听觉反应和审美感受。这种有比较的欣赏对于提高音乐鉴赏水平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3、不同演奏版本的对比欣赏
众所周知,音乐演奏(唱)是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因而带有演奏家特有的风格,不同的大师对同一首音乐作品的诠释与表演风味迥异,常常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如能让学生仔细听辨,找出对比变化,同样也可以获得不同的审美享受。例如,歌曲《我的太阳》是众多男高音歌唱家的保留曲目,特别是最负盛誉的 “三大男高音”的演唱更是令人精神爽朗、赏心悦目。在课堂上我为学生播放了“三大男高音”演唱录音,通过欣赏使同学们感受到帕瓦罗蒂的歌声犹如铜管乐器的音色一样,刚劲有力、明亮辉煌、热情奔放;多明戈嗓音饱满、刚中带柔,歌唱富有戏剧性;而卡雷拉斯的演唱线条清晰、气息均匀、深情投入;总之,三位男高音的歌声各具风格,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又如欣赏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时,我让学生分别欣赏了以下几个版本: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1984年的录音;穆蒂指挥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演奏的录音;洛林马泽尔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录音;伯恩斯坦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的录音。通过比较欣赏,学生不难发现不同的指挥和乐团在演奏这一首作品时,风格上的不同特点,在速度、音色、力度变化方面也有较大的差异,在教学中,这种欣赏还可以逐步把情感体验与理性思考引向深入,从而给学生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4、不同作品的对比欣赏
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对教材进行重新组合,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题材、体裁、民族、年代以及种类不同的音乐作品进行比较欣赏,如为了让学生理解音乐表现要素的作用,在一节音乐课中,我让学生欣赏了《梅花三弄》和《一个华沙幸存者》两首作品,要求找出两首作品音乐语言(即旋律、节奏、和声、调式、音色等)、音乐形象、作品风格、音乐情感、作品意境五个方面的不同,由于这两首作品存在着鲜明的对比,通过聆听、比较,学生均能做出正确的解释,并留下深刻的印象。总之,通过不同作品的对比欣赏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欣赏能力。
5、不同音乐语言的对比欣赏
音乐语言的各种要素互相配合,具有千变万化的表现力。旋律尽管是音乐的灵魂,但其他要素起了变化,音乐形象就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在一定条件下,其他要素甚至可起主要作用。例如,贺绿汀的管弦乐曲《森吉德马》,第一段轻柔缓慢,用拖长的和弦和陪衬声部来烘托旋律。开头由双簧管和长笛吹出富于田园风味的曲调,在弦乐器和弦的衬托下,音色显得柔和而平静,描写了辽阔的蒙古草原的美丽景色。后来旋律先后改由圆号、小提琴和小号吹奏出,色彩渐渐明朗起来。第二段快速而强劲,弦乐器拨弦奏出轻快活跃的伴奏音型,旋律和第一段相同,音色也改变不大,但由于速度、力度以及伴奏乐器的节奏都起了变化,因此表现了不同的音乐形象,反映了内蒙人民载歌载舞的愉快生活。
感悟音乐的能力并非天生的,对音乐欣赏力是社会的理智因素在感觉中的沉淀。音乐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责任:选择最优秀的作品作为范本加以分析、解释、评价,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评价,让学生在“操千曲”的审美实践中,由浅入深地知晓音乐艺术特有的审美性质、手段和方法,提高审美敏感性,从而达到培养音乐审美力的教育目的。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音乐感染力。
音乐是一门进行美育的基础学科,是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的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等独特形式来表现艺术美的。音乐教育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掌握审美艺术的基本技能,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音乐教育本质就是审美教育,它不仅具有其他学科所共同的认识功能,而且以其“直指人心”的审美价值而具有不可替代的美育功能。音乐学科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提高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实现审美教育的关键,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速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改革。在教学环境、师资设备条件较好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音乐提供一个声情同步、形声并茂、时空统一的多媒体音乐世界。引导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和理解美,启迪学生去想象美与创造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能力,建构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音乐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能在音乐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充分发展他们的艺术创造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具体的教例如下。
1、设置音乐情境,启迪学生欣赏美
欣赏美是审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审美活动都是从对于美的形态的直接感受开始的。因而,只有能够感受美和欣赏美,才能理解美,进而发展想象美与创造美。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十分重视美育。他要求学生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著名的法国文学家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因此,启迪与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美的能力,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更有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欣赏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欣赏教学的“初步感知阶段”。初步感知阶段以“官能欣赏为主”,它是音乐欣赏的初级过程。这个过程应以学生独立自主地聆听为主,必须保证学生听赏的自主性和时间性。
(2)欣赏教学的“情感体验阶段”。情感体验阶段是音乐欣赏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音乐之长处在于传情,但这种传情不像文学作品和绘画那样能产生直观和具体形象。教师必须运用音乐的各种要素巧妙地引导,让学生参与到音乐当中去感受、想象、理解、再现音乐形象。
(3)欣赏教学的“理解提高阶段”。这个阶段是对作品深层次的认识理解,也是音乐审美进入自由王国的境界。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有关知识、作曲家的世界观、作品的历史背景、思想内涵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动机等,以求更加准确、完整、深层地认识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将音乐、图画、情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8)因为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是通过音响塑造音乐形象,而多媒体教学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它能给音乐课创造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的联合体,塑造一种美的氛围,使音乐形象在学生的心灵中产生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