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特别是想象思维是审美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学生创造美的重要前提。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声、有形的情境优势所创设的音乐意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美。信息网络的多媒体优势,能为音乐教学创设形声兼备的音乐情境,全面增强音乐的时空效应,唤起学生的美感,提高他们欣赏美的能力。例如,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良好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的效果。在引导学生赏析乐曲《春江花月夜》的开头、高潮、尾声三部分片断音乐的教学中,欣赏之前,笔者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和画面去感受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及乐曲的情绪。这样,学生欣赏时就很投入地沉浸在优美的音乐和意境之中,将自己和画面、音乐融为一体。多媒体为欣赏乐曲创设了生动的意境,起到了很强的感染作用。每段音乐欣赏完以后,学生能很容易地区分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
3、引导艺术创新,发展学生创造美
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说:“音乐是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音乐教学要在启迪学生欣赏美和培养学生想象美的同时,尤其要注重鼓励学生的创造美,这样才能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所以,这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多媒体信息网络的情境性完全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或协作交流式的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自由度,发展他们的个性潜能和聪明才智。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美、想象美的能力,也特别有助于发展他们创造美的能力。例如,学生在赏析每段音乐的时候,能很容易地区分每一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由此可见,多媒体的恰当运用发挥了它的巨大作用,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从视、听、想等综合方面去欣赏音乐。
总之,在高校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技术和MIDI技术将得以更加广泛的应用。它必将会成为未来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更好地为音乐等学科教学,以及其他领域服务,将教育的发展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
五、 通过欣赏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作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音乐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曲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古今中外,许多杰出的音乐家创作了具有深刻内容与重大社会意义的音乐作品。音乐欣赏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就是对中外优秀音乐艺术作品的赏析。教师在选择作品时,即要考虑到音乐作品体裁的形式,风格的多样性,还要注意作品的可接受性,艺术性和思考性。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欣赏外国音乐作品。
外国音乐作品,特别是一些大型交响乐、协奏曲和圓舞曲,为学生展示了音乐发展的巨大空间,在欣赏其音乐作品时,得到一种震撼、深度的感情体验。例如《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作品充分体现了英雄的战斗意志:战胜命运,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获取胜利的中心思想,从中,学生不仅欣赏到作品的艺术性、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作品里蕴含的思想性。(9)被称作圆舞曲之王的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蓝色多瑙河圓舞曲》风靡整个世界,至今仍是维也纳金色大厅新年音乐会的必演曲目。其音乐华丽、明快、活泼。从中学生能感受到典雅、高贵的风格,获取高水平的情感体验。
2、多欣赏民族音乐。
我国民族音乐一直在音乐之林中占居重要位置。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民间歌曲,民间歌舞,说唱音乐、戏剧音乐和民族器乐等五大类。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宽广、人口众多,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音乐表现形式,欣赏不同的民族音乐,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是每个学生必须要做的。我国北方的民族音乐多以粗犷、豪放为主基调,江南一带则以宛转、细腻为特点;苗族的秀美、悠扬,藏族的雄浑高亢。让学生欣赏这些色彩绚丽的民族音乐,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音乐的热爱,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积极上进,顽强勤奋的风格。
3、根据学生年龄特点。
选择一些贴近他们时代,健康的音乐作品,易使他们获得情感体验。音乐欣赏课在高校的对象是青年学生,这些在20世纪八九个年代成长起来的学生们,生长在信息社会。现代文明正高速地向前发展,现代风格的强节奏,强音响的音乐,像麦当劳快餐似的被学生所接受。流行时尚是青年学生追捧的字眼。因此,在课堂上可以穿插小部分思想健康,艺术价值高,学生所喜欢的流行音乐作品,如克莱德曼的钢琴小品《秋日私语》、《梦中的婚礼》,肯尼金的萨克斯曲《回家》及摇滚乐。这些音乐深受学生的喜欢,易与学生取得共鸣,更能引发他们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通过欣赏这一题材的音乐作品,使师生之间得以沟通,学生容易喜欢老师,从而引起学生上课的兴趣,便于更好地组织教学。
法国文豪雨果曾说过“开启人类智慧宝库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文学,一把是数字,一把是音乐。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不能是单一的欣赏教学。应以审美为核心,拓宽思路,从理解音乐要素,丰富的情感体验,了解乐曲相关的文化知识等方面进行音乐欣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通过欣赏音乐作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努力养成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兴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打下良好基础。让他们了解不同乐曲所反映的民族特色、时代风格,地域特色,爱国情怀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们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个性才能,为完善学生的整体艺术素质,培养多元化、多情趣,具有创造力、竞争力的人才创造条件。
注释:
(1)《中学教育学》.叶上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年2月
(2)《中学心理学》.陈安福.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年2月
(3)郭声健.音乐教学论.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4)龙亚君.音乐新课程教学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5)教师学习资料,1999年第3期.
(6)李燕 略论音乐对青少年成长的作用[J] 河北师大学报(教科版) 2001,
(7)程民生.音乐美纵横谈.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8)谢卉主编.现代技术和艺术媒介环境下的新媒体艺术.社会科学出版社。
(9)叶林.音乐审美欣赏[M].西藏人民出版社.
参考文献:
1、《中学教育学》.叶上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年2月
2、《中学心理学》.陈安福.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年2月
3、郭声健.音乐教学论.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4、龙亚君.音乐新课程教学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5、教师学习资料,1999年第3期.
6、李燕 略论音乐对青少年成长的作用[J] 河北师大学报(教科版) 2001,
7、程民生.音乐美纵横谈.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8、谢卉主编.现代技术和艺术媒介环境下的新媒体艺术.社会科学出版社。
9、叶林.音乐审美欣赏[M].西藏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