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钢琴演奏的三种基本弹奏法对音色的影响。
(1)非连奏,即:“颗粒性弹奏法”。触键时,要求下键、起键速度要快,触键的瞬间具有一定的爆发力,使手指的挥动有较快的速度。再加上牢固的指尖,就会发出结实,明亮集中而富有颗粒性的声音。贝多芬奏鸣曲中《降D大调奏鸣曲》OP2、NO1的主题第1小节至第8小节就是运用这种非连奏的手法演奏的。弹奏时应使手指在琴键上停留的时间长一些,不要过于短促,要注意动作的连贯性和旋律感,融入小臂的力量使声音明亮、厚实、富有穿透力。巴赫十二平均律的第三首的前奏曲BWV848,整首曲子都是要求用非连奏的弹法来演奏的,弹奏时。可用指尖的前端触键,其下键速度要求要快,要有一定的颗粒性,就象一颗一颗穿在一起的珠子,清晰、明朗,毫不拖沓。
(2)连奏,即钢琴演奏中的歌唱性奏法。主要用于抒情性的歌唱旋律、圆滑连贯的音型,流畅的旋律性经过句,琶音和分解和弦等。缓慢的触键是创造柔和歌唱性演奏声音的关键因素。这种以水平方向的用力方式,可以使琴键以一种缓冲的方式受力,从而使发出的音色柔和连贯,圆润歌唱。众所周知;钢琴的声音一经发出,只能逐渐消失,不能一直保持,更不能增强。因此钢琴上的Legato更多的是演奏者内心的Legato。在肖邦的夜曲中有很多的连奏,这要求演奏者本身就要具有发自内心的情感。贴近作曲家的心灵,体味蕴含在作品中的独特韵味,恰如其分的表现出肖邦那种独具的诗人气质,这样才能奏出更加完美的音乐。
(3)跳音奏法,一方面不同的时值的跳音,根据音乐特性的需要而具有不同的音响特质;另一方面,手的不同动作部位演奏的跳音也会产生不同的声音效果。在王建中的《猜调》中有大量的单音旋律需要跳音奏法。作品要求声音短促集中,轻快透明,力度较弱但速度较快。在手指积极主动地弹奏跳音时手腕与手指的配合协调,与之融为一体,使声音灵巧集中,富有弹性。
无论用何种奏法,必须根据乐曲风格的不同和音色的需要而在弹奏方法上做出相应的变化。甚至在同一风格的范围内,奏法也是灵活多变的,绝不能做出严格的规定。
3、触键速度与力度也是引起音色变化的因素之一。
触键速度影响着声音的强弱,触键速度快慢与声音力度强弱成正比:触键速度又影响着声音的音质,决定声音的明暗,刚柔、颗粒性与连贯柔和性等。触键的速度与弹奏力度有关。要弹得响些,力度就要用的大一些,用力部位会产生相应变化,触键速度也应该更快。因为触键速度快,钢琴的榔头击弦时间极短,琴弦的基音振幅较大,同时所产生的泛音也会多起来,总的音色就很明亮。例如肖邦的《革命练习曲》左手部分就要求迅速而且清晰,这要求手指有明确的触感,迅速的下键,指尖的触键点要小,指尖抓紧,声音集中,手指触键干净,手腕松而不懈,使音色明亮,音乐富于动感。要想弹的柔和些,触键速度就要放慢。因为触键速度慢,琴弦的基音振幅小,所产生的泛音少,音色自然就柔和些。
4、触键深度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音色。
一般来说,触键深,可以获得丰满厚实的音色;触键浅,可以获得一种虚无飘渺的音响效果。同一个乐句中,触键的深度也是不一样的。在重要的音上、需要强调的音上、旋律高点音上、时值长的音上,等等情况下应弹的深一些;而在乐句较轻弱部位的音上、时值较短或处于不那么重要的位置上、乐句收尾音上,等等情况下应弹得浅些。在快速音流的华彩句中,决不能把琴键压得太深,需要应又轻又浅得触键奏出清脆透明,富有弹性的声音。在一些史诗性风格的作品中,为了表现旋律悠长,气息连贯,奏出厚重而深沉的音色,就要求手掌打开,手型放平,用手指指肚面积较大部位触键,而且使手指在贴键后把力量推下去,下键慢一点,触键深一点,用力多一点。在肖斯塔科维奇《二十四首前奏曲于赋格》中的第一首前奏曲,弹奏时用手指前端,面积较小的部位触键,手腕略高一点,让手指先接触琴键后再顺势把力量放下,手臂放松,下键速度慢些,用浅触键的方式演奏,这样可以让泛音更多地充满房间,使声音挺拔而不显的沉重。特别是在印象派时期,由于音色对比更丰富,层次要求更细腻,在触键的深度方面就需要更加细致。
几百年来,钢琴这门艺术经过无数演奏家、教育家的辛勤探索,不断地从那些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客观规律。形成了今天较为科学合理的现代钢琴演奏体系。钢琴演奏的技巧训练是与音乐的表达紧密结合不可分离的。钢琴艺术不是音符和节奏简单的拼凑,在他们之中蕴藏着丰富的音乐内涵。需要通过熟练的技术将音乐向更高的艺术境界转化,以音乐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目的是通向一个共同的山峰——艺术之巅。在做技能的训练时,不能忘记乐感,这两者要同时进行,这直接影响到钢琴演奏的审美驾驭能力。在技术训练时注入音乐情感的表达,这将会使我们受用终生受用。
740)this.width=740"> 纳格拉,清代史籍中称哪噶喇、奴古拉,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棰击膜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