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华停下安口小学 张英俊
节奏源自生活,生活中充满了节奏。人的行走、说话、唱歌、跳舞,火车长鸣,百鸟欢唱,狂风吼叫,雷雨交加,总之,在地球上、宇宙间无处不存在音响,有音响就有节奏。
在音乐教学中,节奏是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它好像音乐的“骨骼”,没有节奏,旋律就不存在了。节奏更是学好唱歌的重要前提。因此,节奏训练比较枯燥,学生一般不感兴趣。如果此时不注意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去听、去练、效果肯定不佳。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总是在黑板上写出几条节奏,让学生用“da”的形式读,或者是用手拍一拍。如:2/4× × × × 其形式比较枯燥,学 da da da da 学生兴趣不大,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那么,怎样将这些乏味的知识,让学生乐于接受并且易于接受呢?我尝试了运用语言节奏,看图训练音乐节奏,激发学生的情趣的方法进行教学.如:在学习前十六后八分节奏时,先让学生模仿母鸡下蛋后“咯咯哒”的叫声,等全体学生都能按标准叫声模仿时,教师马上画上节奏“咯咯哒”,并讲解读法和用法。然后换上加有节奏的一句话让学生读,如:老母鸡,会下蛋,咯咯哒,咯咯哒叫得欢,加强了学生对前十六后八分节奏的理解,学生们都争先恐后的读节奏。
可见运用语言节奏,训练音乐节奏的方法是十分有效的。渐渐的,我发现这种方法虽然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高了,但节奏与歌曲却相脱离了。课上先利用一段时间将歌曲的节奏难点突破了,然后再换成歌词去演唱,这样一来无形中浪费了很多时间。那么,怎样将歌曲与节奏联系起来,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涨呢?在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并运用了一套新的方法——运用语言节奏,看图训练音乐节奏。
1、看图认识节奏
首先在黑板用不同的颜色画出高高低低的一些方块儿,学生们一下就被吸引了。有的瞪大眼睛充满好奇,有的咧嘴微笑非常高兴,还有的一头雾水被这小方块儿深深地吸引……在这种状态下,让学生先认识了一个是一拍,方块儿里有一个字布,这个字就读一拍。后面采用问答的形式,老师问方块儿里有两个字林里各读几拍?学生立刻回答“各读半拍”。一个字占两个方块儿谷读几拍?“读两拍”。学生注意力十分集中地将方块儿里的奥秘揭开了,而且非常明白。简单的几句话,学生就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全理解了,兴趣非常的浓厚。
2、看图读节奏
学生将这些方块儿的时值全掌握了,感觉这些方块儿很有意思,于是纷纷画拍将《布谷》的歌词按节奏读了出来。
布 谷 布 谷在 森 林里 叫
让 我 们 唱吧 跳 吧 跳 吧
春 天 春 天快 要 来 啦
第一句可以老师带着读,第二句小组合作研究后再读,第三句学生自己读。分句读完后大家一起按节奏读歌词。学生们一边画拍一边读节奏,使课堂的学习气氛十分浓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这样将节奏与歌词结合起来,在课上不但节省了很多的时间,而且学习趣味性也提高了。
3、看图画节奏
节奏的图形经常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越来越浓,也会对学习新知识有很大的帮助。歌曲《小雨沙沙》将方块儿变成了小雨滴,同学们被这一滴滴的小雨深深地吸引,情不自禁地读起来,节奏读的非常准确。
小 雨 小 雨 沙沙 沙 沙沙 沙 种 子 种 子 在说 话 在说话节奏读完后讲到:如果将小的雨滴去掉,单一个“小”字还读一拍;将沙沙的雨滴去掉,要想时值不变,就要在两字的下面画一条线“沙沙”;如果在一个字的右边画一条横线“沙—”,那么这个字读两拍。学生们都会瞪大眼睛等你将知识讲完,迫不及待地将歌曲前两句的小雨滴去掉,按画线读节奏,节奏读得非常准确: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