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文艺事业起源于近现代交融的中外文化,并在强大“外力”作用下迅速崛起,使哈尔滨成为气质独特的艺术名城。历经百余年积淀,今天的哈尔滨已成为中国东北地区最具开放活力、文艺气质、创意精神、文化消费意识和浪漫色彩的现代大都市。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城市中创作出大量文艺精品,为繁荣地域文化积累了一笔厚重的精神财富。
一百年来,哈尔滨城市艺术之路如同一部描述中华民族近现代历史的交响组曲,记载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渴望独立与自由的民族精神,呈现了中华文明巨大的包容与创新性,见证了中华民族走向崛起、走向复兴的光辉历程。
音乐历来是哈尔滨最闪耀的城市名片,已成为这座城市熠熠生辉的闪亮品牌,哈尔滨城市的发展一直与音乐为伴。
追溯历史,黑龙江流域曾诞生过辉煌的渤海乐、金王朝的宫廷音乐、女真族的“笛鼓声声”等多姿多彩的北方少数民族音乐。清代,“闯关东”的移民大潮将中原地区的民间音乐、戏曲音乐带到了这片“龙兴之地”,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渔歌、猎歌在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上交相辉映……
20世纪初,伴随中东铁路的开通,西方传统经典音乐开始源源不断地涌入哈尔滨,哈尔滨成为我国接触欧洲古典音乐最早的城市。大批才华横溢的演奏家、歌唱家、指挥家移居哈尔滨,他们为哈尔滨培养了一大批音乐人才,提高了哈尔滨的音乐品位和知名度。中国多项与音乐文化相关的“第一”由此产生:第一架钢琴运抵哈尔滨;第一场交响音乐会在哈奏响;第一所音乐学校在哈建成;第一支交响乐团在哈成立……
建国后,哈尔滨音乐事业飞速发展,专业音乐团体纷纷成立,业余音乐爱好者队伍不断扩大。一大批国内知名的音乐家由北京、上海、沈阳以及黑龙江农场等地被调到了哈尔滨。在哈尔滨音乐史上,继“西方音乐家”、“延安音乐家”如浪潮般群体性涌入之后,又出现了音乐人才汇聚的第三次高潮,为哈尔滨音乐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时间最长、届次最多的音乐盛会——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成为哈尔滨的代名词,哈尔滨也成了我国现代音乐的发源地和音乐创作、艺术活动中心之一。
2010年,哈尔滨以百年交响乐历史和五十年“哈夏”音乐会历史积淀为基础,成功获得了联合国授予的“Music City—Harbin,China”(音乐之城)荣誉称号,成为亚洲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也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音乐之城”。
最早看到电影的地方
结合现代光影技术而发展起来的电影艺术为哈尔滨这座城市平添了几分光彩。1905年,俄国随军摄影师科勃采夫在哈尔滨中央大街与西十二道街交口处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电影院科勃采夫法国电影院。继而拍摄了《旅顺日俄战争》、《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等大量历史纪录影片,使哈尔滨声名远播。1909年以前,哈尔滨电影院至少已达8家之多,居国内大城市之首。哈尔滨和平电影院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电影院。黑龙江档案馆保存了1906年7月19日颁发的电影护照,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准映证。
哈尔滨解放后,东北电影制片厂在哈尔滨拍摄了第一部故事片《桥》,在中国电影史上揭开了“改朝换代”的新篇章。近现代黑龙江电影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
钟灵毓秀之地
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为支援城市建设,一些文艺名人调任哈尔滨。如著名歌唱家张权,1961年从中央实验歌剧院调往黑龙江歌舞团,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就出自她的提议。著名编剧乌·白辛1958年从八一电影制片厂调入哈尔滨话剧院任职,创作了《冰山上的来客》、《赫哲人的婚礼》等经典作品。金石书法家、考古学家游寿,画家王仙圃、晁楣等一大批支援哈尔滨建设的文艺名人,为建国后的哈尔滨文学艺术繁荣作出了很大贡献。
新时期以来,哈尔滨文艺名人荟萃,如戏剧表演艺术家白淑贤等,画家卢禹舜、于志学、贾平西、吴团良等,导演李文歧、马骊文等,影视剧演员孙红雷、高强、李冰冰、宋佳等,话剧演员杜雨露、彭玉等,音乐人金铁霖、刘锡津、李双江等,主持人敬一丹,相声演员师胜杰等一大批优秀文艺人才,创作了《她从雾中来》、《奸细》、《严峻的考验》、《秃尾巴老李》、《皇亲国戚》、《蹬技》、《太阳岛上》、《我爱你,塞北的雪》等大量脍炙人口的文艺精品,把哈尔滨艺术推向了全国和世界,树立了哈尔滨文化品牌,提升了地域文化形象,为增强地方文化软实力起到了很强的拉动作用。(东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