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风琴演奏技术中,触键方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关系到演奏中手、腕、臂用力的合理调度,手指灵活程度的增长,发音的音色及音乐表现的气质和情绪。
国内外常见的触键方法,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高抬指、大力度”,另一类是‘低抬指、轻力式”。
高抬指、大力度”触键,方法上与钢琴较接近,甚至有人认为这是源于钢琴弹奏的训练法。不过,钢琴手指用力大小,直接与发音的音量有关,用力大则音量大,用力小则音量小。而手风琴发音的音量大小,主要取决于风箱控制,手指用力大小,对音量不起绝对作用。
主张“高抬指、大力度”触键的,大都从提高手指运动的力度出发以这种训练增强其手指的独立性,提高手指的灵活程度(特别对较弱的l、4、5指的训练有明显作用)而正式演奏中,并不提倡“高抬指、大力度”,还是主张以较小的动作完成演奏为好。否则,将不利于手指音键上的快速跑动。使用这种方法进行训练,对演奏内涵丰富、力度变化大,旋律强弱起伏伸缩幅度大,气势磅藩、雄壮有力等风格、情趣的大型乐曲,占有明显优势,表现这类音乐作品十分有利。
低抬指、轻力式”触键,极为强调训练和演奏方法上的一致性。不少人都有这种体验:它确实有利于尽快取得手指快速跑动的训练成效,用它完成轻音乐作品演奏,特别是完成轻松、活泼的旋律,快速音流的演奏,具有突出的效果。
经过较长时间的研究、探讨,认真分析两种触键方法的区别及其长短,使我深切感受到:融键时,手指下键的深浅,用力的大小,指尖触键面积的大小,发音前或发音后手指是否离键面,手指下键或离键速度的快与慢,按键时间的长与短等等这些因素,再加上风箱的密切配合,将直接影响手风琴发音的音色、音量、音值长短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都将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
手形,是触键的基础。没有正确的手形,无法产生正确的触键,也不可能进行正常的技术训练。手形,指手琴键上的基本形态,通常要求手呈松散的握拳状,手指各关节自然弯曲,二、三、四指应尽可能垂立触键,五指可稍向外倾斜,所有手指均应以指尖触键,大指与琴键的接触点为指尖的前外侧。右手五个手指与琴键的触点位置,排列起来近似一个弧形。左手部分由于结构上的差异,大指仅用于控制放气孔按纽,其余各项要求基本与右手一致。应该注意,手指过分向内弯曲,容易造成用指甲触键,这样既难以控制演奏,又会增加指甲与琴键的撞击噪声;指尖过分向外伸展,手指与琴键的接触面扩大,使手指的灵活与音响的干净也会受到限制;各手指关节向手心蹋凹。势必阻碍手指力量的贯穿,并降低其快速反应的灵敏度。
触键——如果手形是指静止或相对静止状态下手的基本形态,那么,触键则是指运动状态下,运动的原则和方法。手指琴键上运动,除了应尽可能保持正确手形以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合乎正常人体机能条件下的自然、适度;(二)手指、手腕、手臂必要的相对松弛(三)不影响演奏技术质量的前提下,一切技巧动作的用力程度应尽可能减轻运动幅度应尽力减小,动作的牵扯部位应尽量减少。合乎这些原则,方可轻松地完成演奏。为了适应音乐表现的不同需要,使演奏音色、力度等方面产生理想的对比、美妙的结合,使音质的变化绚丽多彩,这就需要多样化的触键。根据我们教学和演奏的体会,可将触键大致归纳为五种方法,现将其要点音响和技术特征分述如下:
(l)轻击式触键
发音前,指尖(指手指的指尖,下同)离琴键,手指低抬轻轻击键下键不沉底。指尖与琴键的接触面小,触键时间短促,用于“断音”。音响强度“稍弱”至“强”风箱折应适度加力,使音色明亮、富有弹性。发音后,指尖离键,仍低抬。这种触键撞击噪声小,一般用于“中速”至“稍快”速度,宜于表现轻松、活泼的情绪。
(2)弹离式触键
发音前,指尖不离琴键,用力很轻下键不沉底。指尖与琴键的接触面小,触键时间短,用于“断音”或“非连音”。音响强度“弱”至“稍强”,风箱折稍加压力,使音色较明亮、较有弹性。发音后,指尖离键(与前一种触键比较,抬指应更低)。这种融键撞击噪声很小,通常用于“稍快”至“急速”速度。这种触键,动作灵巧、敏捷,宜于表现明朗、欢乐的情绪。
(3)触模式触键
发音前,指尖不离琴键,用力似轻轻抚摸,下键分别对待——快速演奏一般不沉底;慢速演奏仅轻微接触底部。强烈音响沉底;微弱音响不沉底。指尖与琴键接触面稍大,触键时间较长。用于“连音”或“非连音”。音响强度“很弱”至“稍强”,风箱、折应保持平衡,使音色柔和,似有轻纱薄雾之隔。发音后,指尖尽可能不离键。这种触键几乎听不到撞击噪声,用于“缓慢”至“快速”速度,快速段用指尖触键,慢速段应扩大指尖的接触面。这种触键,宜于表现宁静、神秘的气氛,轻柔、流畅的旋律。
(4)渐加力触键
发音前,指尖不离琴键,触键轻,下键时手指逐渐加力至沉底处。指尖与琴键的接触面由小增至大,风箱也以逐渐加力相配合,起音很轻,从很弱发音逐步扩大且至所需力度。这种音响,大都用于某些乐曲的起句音,它能使音色优美、富于动力性。发音后,尽可能不离键。这种触键,多用于“缓慢”至“中速”的个别音,宜于亲切、深情、庄严或忧郁、悲哀的情绪下使用。
(5)沉底式触键
发音前,指尖离琴键,抬指稍低,下键直接沉底。指尖与琴键的接触面稍小,键时间较长,用于“非连音”、“连音”中的重音、强音或较强音。音响强度为“中强”至“很强”,风箱着力强或起音着力强,使音色刚键、果断。发音后,指尖演奏非连音时应离键,演奏连音不离键。这种奏法,用于“慢”至“快速”演奏速度。一般宜于表现辉煌、雄伟的气势,悲愤、激动的情绪。
上述触键,“渐加力触键”与“沉底式触键”较易掌握,可与日常训练配合起来学习,其它三种方法均需单独训练。训练中应注意:
(一)暂时中止其它技术训练,排除干扰,集中精力投入触键方法的专项学习。三种触键应逐一体会,不可同时训练;
(二)先易后难,以收拢性手形下简单、级进连接的单音练习(如音阶、五指练习)起始,有所体会后再逐步加入扩张性手形下变化的单音、双音或和弦以及乐曲断等练习,训练以“中速”至“稍快”为宜;
(三)训练时间要分散,次数多、时间短(每次练一、二十分钟)以便训练中有足够的间歇,从练习效果上进行冷静的分析、对比、思考、总结;
(四)不沉底触键,需注意掌握训练的分寸,使下键浅而适度,不可因下键太浅,未能启风箱或仅仅一线缝隙而导致发音不正常;
(五)整个专项触键训练不应安排过长,也不必提出过高要求,一般学生沿上述途径,经过一个月左右的训练便能对三种触键有所体会,并达到初步掌握、基本运用的程度。
以后日常训练中再逐步加深体会,巩固提高,演奏中便能准确选配,运用自如了。
精品视频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