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晚上,在香港簇新的九龙高山剧场新翼演艺厅,多位对南音与粤乐怀有深刻感情的音乐人展现了一场“南音粤乐薪传——吴咏梅博士纪念音乐会”。人称“梅姨”的吴咏梅,在她89载的人生中,对广东音乐,尤其是南音的推广与传承有着重大贡献,2013年8月获国家文化局颁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音说唱代表性传承人”,同年11月获香港岭南大学颁授荣誉人文学博士学位,备受尊崇。
这场音乐会,由“梅姨”生前好友,包括民族音乐学者余少华、胡琴演奏家杜泳、琵琶演奏家何耿明、古筝演奏家陈国辉等携手合乐。为了突显音乐会“薪传”的意义,多位青年演奏家也在台上奏乐拍和,曾得到“梅姨”指导的青年南音唱家梁凯莉演唱《孤飞雁》和《叹五更》选段,音乐会还力邀纵横粤剧圈数十年的“万能泰斗”阮兆辉登场,演绎南音名段《男烧衣》和《霸王别姬》。
民间音乐的生命力,在于贴近人民的生活,也就是“接地气”。数首粤乐名曲《流水行云》、《杨翠喜》、《凤凰台》等都让笔者有这种感觉,有一点“集体回忆”的味道。也许这些演奏在技术上未必能及职业演奏家般精准,但民间音乐的“道”就在于此。
阮兆辉的精湛演绎固然是全场焦点。他的《男烧衣》声腔老练精纯,挥洒自如,《霸王别姬》的大起大落更牵动着观众情绪,声情并茂,深得说唱音乐之精髓;土生土长的青年胡琴演奏家陈璧沁的表现也令人眼前一亮,她的南音拍和有板有眼,运弓相当绵密,紧贴唱者的唱腔,法度有致,梁凯莉的演唱也是一丝不苟,可见香港这门说唱艺术后继有人。
音乐会的主题和节目安排都颇具心思,在正式演出前播放“梅姨”以旧扬琴演奏的《孔雀开屏》遗音更是别出心裁。高山剧场新翼演艺厅是一个全新为粤剧表演量身定造的剧场,整体环境尚算不错,但舞台的音响效果并不理想。在加奏的《平湖秋月》,箫的扩音异常突出,几乎掩盖了小乐队的声音,甚为突兀。笔者感觉这场音乐会是一场音乐雅聚多于舞台表演,台上众人的演奏和演唱都是较为轻松自在。如此随意闲适的气氛,若能与台下观众有更接近的距离,双方的互动会更加良好。 (音乐周报)杨伟杰
精品视频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