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行《乔伊斯·迪多纳托与黄金苹果古乐团音乐会》。虽然迪多纳托的名字已耳熟能详,但整场的欧洲巴洛克时期古乐实属冷门音乐,但现场高潮迭起。冷门音乐受到热遇。
音乐会曲目独具匠心,全部是欧洲巴洛克时期的早期歌剧咏叹调,并且都是皇后或公主角色,其中描述埃及艳后的歌剧就有约翰·哈塞的《安东尼奥与克里奥佩特拉》和亨德尔的《朱里奥·凯撒》两部。迪多纳托被介绍为次女高音,但与另一位意大利同行芭托丽一样,当晚音乐会上唱的都是女高音曲目。虽没有终极高音,但在大量的高音区上唱得行云流水,坚实的气息支撑下,炫技花腔莺回燕转,游刃有余。例如约翰·哈塞的歌剧《安东尼奥与克里奥佩特拉》中的“凶险的死亡”,还有亨德尔歌剧《亚历山大》中波斯公主罗珊的“保罗·洛里”,花腔模进势不可挡;而吉塞皮·奥兰蒂尼歌剧《伯伦尼斯》的“黑暗风暴”,则以中音区的花腔展示了迪多纳托通透的声音本色。
在蒙特威尔第的歌剧《波佩亚的加冕》结构宏大的咏叹调“打入冷宫的皇后”中,迪多纳托体现了角色一波三折的情感变化,那摄人心魄的哭腔让我们惊叹早期歌剧就有如此戏剧的音乐。亨德尔《朱里奥·凯撒》中的咏叹调“为我的遭遇哭泣”是音乐会上唯一被声乐界所熟悉的名段,迪多纳托在返始段以很弱力度的加花手法演唱,让人耳目一新,这是国内歌唱家们鲜有的处理,很有深度。迪多纳托在音乐会上演唱得收放自如,情感丰富,音色多变,华彩乐句中灵巧的“小嗓儿”让我们看到美声唱法中还应包括这种古乐的唱法。
当晚的乐队也让观众们充分领略了巴洛克音乐的艺术魅力。17名演奏家,古乐形制的长笛、双簧管和大管,加上羽管键琴和鲁特琴,时光倒流两百年。而五个提琴类乐器声部都使用仿古琴弓,还有人使用仿古持弓法。在安东尼奥·切斯蒂歌剧《奥龙泰亚》的咏叹调“围绕着我崇拜的人儿”中段急板,大提琴与羽管键琴以滴水不漏的烘托显示出当年“通奏低音”伴奏手法的时代特征。出自俄罗斯的乐团首席兼指挥、小提琴家德米特里·辛柯夫斯基,在乐队曲目—维瓦尔第为独奏小提琴和弦乐队而作的协奏曲《献给皮森代尔》中灵动地使用了“帕格尼尼范儿”的连顿弓,凸显这位意大利作曲家的“鬼才”。并且,他在一处华彩快速经过句中,左手一反惯常的颗粒性落指而改为轻柔的落指,古色古香。他带领乐队在咏叹调“凶险的死亡”的弱音段落停止揉弦,换取静谧的音色让我们来倾听音乐主人公的心声。
音乐家们点燃了观众的热情,迪多纳托欲罢不能,在感叹中国有这么多年轻的古乐观众之余,将那首波斯公主罗珊的咏叹调连续返场两次。音乐会后我感慨,几年前深层次的古典音乐发烧友只能费尽心机去淘换稀有唱片欣赏的古乐,如今已能在音乐厅欣赏了。而另一个启示是,观众的欣赏水平已至如此,我们歌唱家们的保留曲目就不能仅限于亨德尔的“哭泣”和“绿叶青葱”这两首了。
精品视频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