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民众文化娱乐方式日益多元,国有文艺院团的作品如何引领时代风气?在转方式、调结构的背景下,院团的管理面临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转型升级?近日,山东首届国有文艺院团长职业管理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在曲阜市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及部分院团长,围绕增强院团发展活力进行认真研讨深入交流。
管理粗放成行业弊病
“目前国有文艺院团发展面临很多竞争,包括与其他舞台艺术形式、影视剧及不同院团之间。”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张桂林说,近年来,国家及山东省级层面出台了系列支持文艺发展的政策措施,国有文艺院团在面临竞争的同时,也面临最好的形势。在他看来,山东的国有文艺院团,当下亟须解决的是管理上的转型升级问题。
“现在社会各领域的管理越来越现代化,而国有文艺院团的管理相比而言比较粗放。”张桂林说,一些院团目前仍然延续传统的管理模式,没有创作室,没有人才。由于没有人才储备,排练节目时首先想到的是买,结果发现剧本越来越贵,越来越买不起。同时,院团管理的行政化、机关化,导致所有矛盾、大事小情都集中在团长身上,副团长以下的人员没有主动性。
张桂林表示,现在很多文艺院团的问题出在管理上。管理的转型升级需要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兼顾经济效益;二是做好优秀文艺产品的传承和转化。
他举例说,文艺创作的标准程序是“创意”“创作”“推广”“反馈”“打磨”。“有些院团创作时,花钱买剧本、花钱请演员,而后期最重要的环节全部缺失。”张桂林说,部分院团缺少营销思维,不注重“推广”“反馈”,使得“观众不买票”成为恶性循环。
“我们要学会用逆向思维思考问题。”张桂林表示,观众不买票、不看,问题出在运营上,没有专业运营团队。一些院团针对作品没有策划案,不职业、随意性强。逆向思维的另一个关键是创作有温度的作品。如果院团创作的作品与群众需求相距太远,剧院不愿意接,观众不买票看,这是恶性循环的由来。
职业化或成解决之策
张桂林认为,国有文艺院团的管理与发展需有行政组织架构,同时也要有职业化团队管理。院团应有属于自己的策划创意部,给院团发展出主意;要有运营团队,做到有章法、有规范、有策划案。
他表示,院团应注重观众的意见反馈,逐条分析。在维护固定客户群上,要多探索、多实践。“扭转过去的思维,走职业化的路子,用绩效考核发挥演职员的积极能动性,用制度进行保障,是解决院团现有问题的一个办法。”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总经理林宏鸣认为,国有文艺院团改制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争取观众、面对市场。
“观众流失、市场挑战是全世界院团面临的问题。”林宏鸣说,文艺院团存在的基本价值是演出,演出是院团的中心工作。现在很多院团的结构是哑铃似的:投入大、演员多,却没有营销。一些院团只注重“台上”,注重演员培养和创作,却忽视了“台下”,即观众的拓展和培育。今天是营销的时代,但很多院团没有专业的营销人才和部门。
林宏鸣认为,国有文艺院团应做到“五个着力”:向改革要动力、向创作要活力、向演出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率、向发展要潜力。
有专家表示,现在一些文艺院团各部门之间的边界不清晰,创作、运营、发展等均由院长拍板,导致负责人很累。要有团队意识,不能什么事都靠院长。
内部机制改革迫在眉睫
曾任陕西演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的刘兵,对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有自己的思考。他认为,部分地区文艺院团的运营体制,容易导致“组织性懈怠”。改革原动力来自基层群众,增强院团内部发展动力,需要调动团体的积极性,找准自身定位,施行“一团一策”。要在尊重艺术规律的基础上,提高工作效率。
林宏鸣表示,国有文艺院团要有“大营销”的思维,努力实现创作演出一体化、远近目标同步化、品牌打造系列化、传播推广动态化、会员营销精准化、服务观众人性化。
常年从事演艺产业的山东世博演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卫东认为,在演艺领域,一个集体要能做到“两抓一放”:抓底线、抓方向,放给年轻人。
张桂林表示,山东国有文艺院团今后的发展,要注重现实意识,在管理、创作等领域明确自身定位和发展目标;要强化院团管理者的基础管理,加强绩效管理和考核,增强团队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对外部环境的敏感度,发挥自身优势,培养文艺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启动内部机制改革。
他认为,首届国有文艺院团长职业管理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的创意非常好,针对现实问题,利于转变院团管理者的观念。同时,全国专家、学者的授课也非常具有操作性,学员们交流也十分热烈。
高研班期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出项目部主任吴嘉、山东演艺集团办公室主任林凡军等也就当下院团改革发展的现状等,与学员进行了交流。
高研班承办方、山东演艺集团副总经理、山东演艺联盟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剑介绍,山东日益需要兼具专业技术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在对山东国有文艺院团运营管理现状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开办了高研班。希望通过系统培训,全面提高院团长的运营管理能力,为山东国有文艺院团创作发展的“高峰”铺路搭桥。
精品视频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