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河到长江》主题音乐会公益首演 上海文化援青结硕果
雪域高原的原生态声音,数千年历史的藏族传统乐器,和钢琴及江南丝竹奇妙地融合在了一起,演绎着从三江源头到长江入海口的波澜壮阔。昨晚,展现上海和青海果洛州手牵手、心连心的《从黄河到长江》主题音乐会在上音歌剧院公益首演。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三江之源,上海是长江之尾,在文化援青的过程中,上音的艺术家们“爬雪山、过草地”,和果洛州民族歌舞团共同结出了艺术硕果。
沪青奏响圆梦篇章
雪山高峻,湖泊密布,草原广袤,牛羊遍地,来自果洛州的原生态风景大片唤醒了都市观众内心对自然的无限渴望。果洛州文体旅游广电局局长赛措热情地介绍,果洛是格萨尔文化之乡,全国唯一一个格萨尔文化生态保护区。上海对口支援果洛州已有11个年头,她说:“这次音乐会是希望表达对上海的感恩之情和大家共同守护三江源的信心。”
去年,上音管弦系主任刘照陆和青年教师汤声声成为青海省引进人才,签约果洛州。刘照陆带领上音专家团队四赴高原,今年4月,在果洛州的永保山下,汤声声身着藏族服饰弹奏钢琴,和“阿尼玛卿”组合共同奏响、唱响原创组曲《黄河源》第四乐章“圆梦”。刘照陆感慨:“当地艺术家的歌唱有一种纯真朴实、直抵心灵之美。如果通过一定音乐专业训练,会带来更多惊喜和可能。”
高原有了室内乐团
在海拔4000多米的环境中,睡眠都有些困难,更不要说排练,上音团队只能插着氧气管搞创作。刘照陆笑言:虽然缺氧,但不缺精神。有一次,为了采集风的声音,汤声声来到海拔4800米的雪山上,用手机录下粗粝的风声,以作为音乐会的素材。站在比上海高得多的地方,汤声声第一次发现,太阳原来这么大,闪着七彩的光芒,云也走得很慢,天空湛蓝。下了山,汤声声心里的旋律汩汩流淌。
在汤声声的张罗下,果洛州第一支特色室内乐团“阿尼玛卿”组合诞生了,这个名字来源于果洛州的神圣雪山阿尼玛卿。高原上慢节奏的生活和乐手弹奏出的音乐如出一辙,在上海出生的汤声声,总是觉得太慢,要再快一点,直到乐手的手指在丝弦上翻飞。
古老乐器弹出新声
在原创钢琴与民族器乐组曲《黄河源》中,“阿尼玛卿”组合的每一个成员秀出了看家本领。德钦弦子传承人和平手中的乐器是他亲手制作,一把由牛角、羊皮、马尾制成的牛角琴,琴头是一只木制牛头,一根弦是高音,代表女声,一根弦是中低音,代表男声,演奏中弓弦交错,好似男女声在对话。
流传在西藏地区、出现于9世纪的达玛鼓,演奏者关却才让像是在篝火边席地而坐,拍着这件古老乐器。色彩斑斓的藏鼓则像一支巨型的不能摇头的拨浪鼓,需要桑周站着敲击,鼓的四周雕刻着吉祥八宝。
赛措坦言,舞台上的很多乐器已经濒临失传。在当地,传统乐器的传承和生态保护工作一样迫在眉睫,很多4A级景区为了保护生态都大门紧闭,因此,果洛州民族歌舞团创排了以生态保护为主题的民族舞剧《牧人》,成为音乐会的第二篇章中的节目。为了唤起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在上海演出之后,上音将把这场音乐会带到西宁、果洛、北京等地,开启全国公益巡演。
上音考级覆盖西北
和平还带着高原的习惯,在上海排练时穿上了长袖的民族服饰。和上音专家上高原缺氧相反,果洛的演员、演奏家们来到上海,都出现了醉氧的症状,随身背包里装着红牛和咖啡,每天就靠着这些“外援”来支撑训练。
但没想到的是,乐器也会水土不服。达玛鼓来到上海,因为黄梅天,表面出现了受潮的痕迹。“阿尼玛卿”组合成员才旦抵沪后猛然发现,自己的竹笛因为温度的变化,直接哑了。汤声声作的曲子里,只能用升C调的笛子,这在上音的民乐系也是稀罕的存在,全校只有两根。好在,学校马上拿来一根,供才旦演奏,确保演出顺利进行。
上音早在上世纪50年代已开设少数民族班,才旦卓玛、何纪光等一大批优秀的少数民族歌唱家,经过上音的培养,回到家乡服务当地文化建设。昨天演出前,上海音乐学院与果洛州正式签约,授权并支持青海果洛州教育局在西北地区开展上海音乐学院音乐艺术考级活动,以西宁果洛中学为基地,让音乐艺术种子在少数民族偏远地区生根发芽。(新民晚报记者赵玥)
马上评|两极相遇
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之际,上海对口支援的青海省果洛州民族歌舞团,来到上音歌剧院,实践了从黄河源头到长江出海口的文艺之旅,正如其音乐会的主题——从黄河到长江。
从阿尼玛卿雪山到长三角平原,藏族歌舞演员遇到上海音乐学院师生。而早在50多年前,藏族歌手才旦卓玛就来到了上音,于“上海之春”音乐节上唱响了《唱支山歌给党听》。日前,她又在上交音乐厅第N次唱了这首歌——她的手机铃声也是这支曲目。上海培养藏族艺术家是传统——上音、上戏都有藏族学生或藏族班。西藏话剧团的五代演职员都在上戏学习过戏剧表演、导演和舞美,其中又有不少在上影集团出品的《西藏天空》等影片里担纲主角……此番,民族歌舞团副团长才旦介绍他擅长的乐器——竹笛,“其实在西藏宫廷乐器里就有,还包括扬琴”,这番话拓展了我们的认知——原以为限于江南地区的竹笛、扬琴其实早就在丝绸之路上流转、流传……因而显得阿尼玛卿这支藏族和汉族合璧的乐队,有了历史依据、文化源头,也有了当代创新。
当我们在舞台上看到上音教师汤声声,像交响乐演奏前先与青海非遗项目中的牛角琴、龙头琴定调之际,身处长江出海口的我们,感觉距离阿尼玛卿雪山上的太阳也不远……
中音在线:在线音乐学习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