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能。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旷达地处理。感恩不仅仅是为了报恩,因为有些恩泽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报就能一笔还清的,唯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记去永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惠的人!我一直告诉自己,受恩于社会,定要回报于社会,而不单单是某个人。
吴灵芬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就读时,除了自己努力学习功课之外,还经常帮同学们弹曲子,人缘非常好,成就也异常突出。但是,那个年代,家庭成分不好足足可以毁掉一个人的前程。吴灵芬附中毕业后,因为父亲是反革命的原因,人事处第一个通知她:“你政治审核不合格,你不能读大学。你可以去海南岛歌舞团当伴奏。”同学们都感到非常惋惜,可是一贯乐观、平和她,似乎觉得这个结果理所当然,心里没有任何委屈与愤恨。反而她很高兴,因为她觉得去海南岛就会有一份工作,然后就可以挣钱孝敬父母。
但是命运总是眷顾懂得感恩的人。吴灵芬在音乐上的才华引起了黄飞立教授的注意,黄教授深深为这样一位音乐上的苗子而感到惋惜。于是,就在吴灵芬收拾好行李,打算奔赴海南岛时,黄飞立教授找到了吴灵芬:“你想上大学吗?”吴灵芬说:“想上。”黄教授说:“那我要考考你。”接下来的考试让黄飞立老师更加震惊:一本完全陌生的乐谱吴灵芬一字不差地唱下来了,也弹下来了。黄老师很慎重地对吴灵芬说:“好吧,我去努力,我一定要争取你留下来读大学。我们指挥系需要你这样一个人,你也应该去上大学。”
最后,吴灵芬在黄飞立老师的帮助下留到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读大学。而正是这件事,也成了黄飞立老师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罪状之一——专门收罗家庭出身有问题的学生。而这一系列的事,也更加坚定了吴灵芬乐观、向上的心态。她认为,一件事情,你觉得它快乐就会快乐,你觉得它是痛苦就会痛苦,人只要有朋友,就一定能幸福快乐地生活下去。她一直把宗教当作是一个科学信仰来研究,无论是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她都喜欢去研究,去看。她觉得他们在精神上有着共同的教义,这些都是我们值得去思考的问题。它主要的精神是不妨碍别人,你帮助了别人,别人也会来帮助你,你带给别人快乐,别人也会给你快乐。命运将你放在哪里,你都要很认真地生活与工作。
初次接触指挥专业的吴灵芬在大学学习的开始,遇到了很多困境。她完全搞不懂指挥的含义,不知道该如何学习,经常晕头转向。当时她指挥的启蒙老师是姚关荣老师。姚老师当时刚从德国回来,只比吴灵芬大不到十岁。姚老师在工作中是一个非常认真与严格的人,对吴灵芬也抱有很大的期望。17岁的吴灵芬在刚开始学习的第一个月,面对完全陌生的学习内容总是进步不大,完全搞不懂状况,因此,经常气得姚老师无可奈何,批评一顿后便甩手而去。面对这种状况,吴灵芬一直在做着努力,因为当时在系里执教的老师几乎全是留学归来的人才,因此在教学上的要求相对比较高。她很明白,如果想在音乐上有所建树,就必须学会这种高标准的学习方法。
本届指挥系只有两个学生,因此,黄飞立对吴灵芬也满怀了期待,黄老师在吴灵芬的眼中是个容纳百川的,这样一位如师如父的老师对她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她说什么也要学会适应。尤其她很清楚,自己上附中就很不容易,而且原本是没有条件上大学的,因此她非常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于是她晚上不睡觉,彻夜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期末考试时,她终于被累垮了,大病一场,急性肺炎引起的高烧让她痛苦不堪。但是她仍是坚持拼命完成作业,希望能跟上老师的步伐。她对自己的要求相当苛刻,希望每件事情都做到最好,因为她要弥补家庭出身的负面影响。
正是姚老师严格、细致的教学标准,给吴灵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大学二年级时,郑小瑛老师从莫斯科归国到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成了吴灵芬的导师。郑老师的教学风格又与姚老师完全不同,她很细致、很严谨,也很清楚,于是吴灵芬再次吸取了郑老师身上的优点,逐渐在完善自己。她只有一个想法,争取让自己的作业做到完美的地步,让老师能教自己一些更多的知识。对于吴灵芬的努力,郑小瑛老师也是非常满意的。她在周末经常把吴灵芬带到自己家中给她改善生活,象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细心呵护。她在自己的书中提到,吴灵芬是个“拼命三娘”。
半年后,中央歌剧院排练《阿伊古力》,这是郑小瑛老师上演的中国歌剧。老师让刚刚三年级的吴灵芬进入该戏的实习排练,虽然都是名演员在舞台上彩排,但他们都忘记了指挥是一个又瘦又小的学生;十分认真的表演使吴灵芬无比幸福。那是她第一次尝试了真正歌剧指挥的意义。
直到现在,吴灵芬提到自己的老师时说:“老师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他们对我也很爱护,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也是悉心保护我。我很庆幸在大学里遇到了几位不同风格的老师,对我的锻炼很大。直到现在,对我的教学风格都起到了很大的帮助,我的教学风格基本上是在延续和总结着老师的风格。”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