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宗教是一种文化。是的,宗教是一种文化。千百年来,宗教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教徒的精神生活中发挥着作用,而且对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产生了影响。浩如烟海的宗教典籍,丰富了传统历史文化宝库。从小,爸爸就告诉我:“这个世界是因为有了你,周围的人是因为有了你,才变得和谐,你不能给别人制造痛苦。”
1945年,吴灵芬出生在山东省青岛市一个宗教家庭,家中祖祖辈辈都是虔诚的基督教教徒。当时,父亲是山东宗教界的领袖人物,全家都居住在青岛市的教堂里,在宗教界具有着很高的身份,因此吴灵芬便毫无悬念地出生在教堂里。这是一个很大的家庭,兄弟姐妹五个人,在整个一条街都属于知书达礼的大户人家。因为家庭在宗教界有着很高的地位,能接触到外国的传教士,还可以经常参加教堂的唱诗班,大家无论身份高低,都以兄弟姐妹相称,所以她童年的眼睛里看到的只有和谐,感受到的也只有纯净、和睦的氛围。从小,爸爸就告诉她:“这个世界是因为有了你,周围的人是因为有了你,才变得和谐,你不能给别人制造痛苦。”正是这样的家庭教养及唱诗班的耳闻目染才造就了吴灵芬优雅、谦虚的本性,同时造就了她良好的音乐启蒙教育。
当时,青岛市的教堂大部分都属于德国人,德国人离开后,在那留下了很好的音乐传统。因此,青岛从事音乐艺术的人很多,即使没有很富裕的家庭背景,也至少会拉小提琴,甚至去做小提琴。文化大革命后,青岛的工人们仍是会自己做小提琴来拉,这样的音乐氛围与音乐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
因此,当年的青岛具有良好的音乐氛围与音乐传统,大到市长,小到工人,都是音乐爱好者与传播者。而吴灵芬又出生在一个在省内都赫赫有名的大家族,自然而然地就有条件调节自己的生活,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愉快一些。因为从小在教堂里长大,她深深地爱上了教堂音乐。
别人可能认为吴灵芬的运气非常好,其实她不像我们想象得那样幸运。她2、3岁时得了肺炎,然后一直是软骨病,几乎不能走路,从小受尽了病魔的摧残。当时她的一个哥哥是山东省的第一号运动员,后来成为国家篮球队的队员。哥哥比吴灵芬大十岁,便担当起来照顾吴灵芬的担子。哥哥每天用自行车带着吴灵芬到山林里锻炼(如今的青岛郊区全是大别墅大房子,当时全都是山野地),他自己围着山跑一圈,然后再把她送回家,直到五年级,吴灵芬才开始真正独立地起立行走。等能独立行走后,她每天还是坚持跟着哥哥去山林里锻炼,跟着哥哥跑步,从不间断。因此她的进步就非常快了,很快,她的短跑60米、100米一下子就成了全校第一名,到了初中时,就被选入青岛第二十中学体操队,而且还是主力队员,并取得了青岛市的少年体操亚军,全能6项。体操运动对意志的训练,对她坚韧、乐观的精神及协调能力的锻炼很大,以致到最后做指挥都帮助很大。一边是教堂的生活,一边是小学中学的经历非常丰富的课外活动,这两样促成了吴灵芬以后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向。正是有着这样苦难的童年记忆,使得她从小就非常热爱生活,也懂得如何在病痛中寻找快乐。
小时候,别人送给父亲的一架钢琴,父亲放在教堂里,供琴师和姐姐们使用。谦恭的父亲从来不会强迫孩子们去做不喜欢的事情,尤其是体弱多病的吴灵芬。因此,没有人催她去学音乐,更没有人强迫她去将音乐树立成远大的目标,父母只希望她能平平安安地活着。这时候的吴灵芬也从未想过自己要当一名音乐家,音乐启蒙也相对比较晚。但是因为从小就处在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中,同时因为身体的原因,缺少很多其他孩子们的乐趣,吴灵芬打小就对音乐情有独钟,尤其是教堂音乐。她一开始听唱诗班唱,后来变成自己来唱,8.9岁时,她看到姐姐们在那弹琴就自己琢磨。于是,年幼的她便开始自学小风琴,后来开始研究钢琴,别人看到她非常喜欢,就主动来义务教她弹。三年级时,琴师看到她模仿他很像,就开始正式教她,也不收取任何学费。因为她的天资与悟性很好,便引起了更多人的注意,一些外国的传教士渐渐也加入到义务教她学习音乐的行列中来。
也许是因为有了宗教信仰,也许是因为有了父兄的呵护,受尽哭年的吴灵芬成长得异常茁壮与坚强。小小的年纪,她就已经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谛,她在宗教的氛围中聆听着世间万物的出生、繁盛与凋零,同时也深深地热爱着生活。这些崇高的情感,同龄人或许要在几十年之后才能体会到,但是她很早就刻骨铭心地懂得了一定要珍惜生活,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