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玫瑰骑士》剧照
预热:从单脚跳到双腿走
1998年,普契尼《艺术家的生涯》这第一届国际音乐节“暖窝”预热。随后两届,《卡门》 《维特》两部法国歌剧清馨浪漫异彩纷呈。“头三脚” 起步稳健持重,趟出一条独立制作、联合列阵的路子。
正是从第三届开始,音乐节歌剧演出运作发生第一次质变。“单脚跳”改为“双腿走”,《维特》依旧延续“混编”方队,而来自歌剧源头意大利的维罗纳歌剧院,首度为北京人带来原版《托斯卡 ,揭开中国歌剧演出史上里程碑式的一页。2000年10月20日,那是一个值得珍藏和回忆的秋夜。1900年诞生的《托斯卡》正好100岁。在自家门口欣赏纯正地道原汁原味的意大利歌剧,这是绝大多数国人平生第一次艺术审美经历。第四届正值世界各国纪念威尔弟逝世100周年,波兰华沙国家歌剧院首演《纳布科》。该剧闻名遐迩的《希伯来奴隶合唱》,中国合唱爱好者最熟悉的经典作品,第一次在现场剧情中重温,许多人情不自禁泪飞如雨。
2002年第五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实现了德奥现代作曲家阿尔班•贝尔格《璐璐》的亚洲首演,为音乐节艺术视角第一次方向性的转折。“《璐璐》在中国上演是不可思议的!”《爱乐》时任杂志主编刘雪枫坦言;“这样的极限歌剧,拼死也要去看!”当时正在病中的郭文景声称。这部票房清淡的歌剧演出,竟然飙升为一次异常轰动的文化事件。推介《璐璐》这样世界歌剧史地位独特而重要的作品,体现了音乐节一种远视与宽视的国际化的眼光。
两年之后,蒙特威尔弟歌剧《奥菲欧》被引进。在北京上演意大利歌剧发蒙时代的开山之作,从音乐节的艺术追求本身及“可持续性”发展战略考虑,采取超前甚至激进的做法,值得感佩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