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用了10年,北京国际音乐节改变了北京、改变了音乐、改变了生活。余隆和他的团队打造了一个音乐的品牌、一个城市的品牌、一个文化的品牌。2008年奥运之年,北京音乐节又以歌剧为主打,开始了又一个10年的新起点,而歌剧正是一个音乐节艺术基金会在10年里用创造力和执行力打造出的这个音乐文化产业和品牌。
今年北京国际音乐节,18天将上演9部11场中外歌剧。如此高强度与高密度,开创历届音乐节之“最”,再次刷新国内歌剧演出历史纪录。
歌剧,一个音乐节艺术级别的重要标识,如果缺少歌剧这个领衔主演的“角色”,重头戏就会黯淡几分荣耀与光彩。一部歌剧和一场音乐会,两者投人的“成本”完全不可类比,绝非1 :10 或1:50 的简单算式。
从第一届开始,艺术总监余隆就将歌剧设定为北京国际音乐节的主打品牌,音乐节追求艺术高品格的宗旨,最集中地体现在义无返顾持之以恒将歌剧推向首都舞合的自觉修为上。从 1607 最古老的《奥菲欧》到2007最新潮的《诗人李白》;从威尔弟经典歌剧《纳布科》 到贝尔格现代歌剧《璐璐》;2004年古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2005年瓦格纳的四联乐剧 《尼伯龙根指环》,2006年“最漂亮”的《女人心》、“最怪诞”的《鼻子》……历数前十届音乐节,总共演出中外歌剧18部;亚洲、中国、北京首演12部。这个数字很真实,真实得足以使人体验一种感动与震撼;这个数字很生动,生动得足以引人思忖一种反省与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