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唐豪瑟》剧照
升温:从引进制到本土化
北京国际音乐节歌剧项目最初的运作模式,已显现一种独特的理性思考与务实作为。从“人”的关键因素人手,为歌剧演出“本土化”建设铺路奠基,搭建一个宽阔的平台,既锻炼本土的歌剧团队,又造就本土的歌剧人才,进而从根本上扭转和改变国内舞台歌剧演出的格局和功能。第一届广州交响乐团率先踏上由单一交响乐团向全能职业乐团转型的征程,连续三届担纲《艺术家的生涯》《卡门》《维特》伴奏。艺术总监放手启用一个地方乐团,通过一部接一部排练,从序曲、间奏曲、终曲,到宣叙调、咏叹调、谣唱曲,再到重唱、对唱、合唱,全本歌剧所有器乐和声乐一个音符不落通下来,这种历练与积累,一般职业交响乐团演出季音乐会永远无法达到。
在北京国际音乐节这个大平台上,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中央歌剧院合唱团、中国歌剧舞剧院合唱团,通过参与世界歌剧经典艺术实践更上层楼。上海歌剧院从第二届进人合唱到第七、第九届独挑大梁,该院演员从配角到主角一步一个台阶成长成熟。男中音歌唱家杨小勇,前两届演3号、4号角色,第七届担纲《赌命》2号,第8届领衔《鼻子》1号;男高音歌唱家迟黎明经历与其相似,目前已人列国内歌剧舞台男高音第一方阵。海归华人歌唱家莫华伦、张建一、梁宁等在音乐节歌剧舞合大放光芒,戴玉强、廖昌永、么红等“国产”歌唱家,在音乐节歌剧舞台崭露头角。几部大戏演下来,实践机会超过以往数年。从单向学习到双向互补,从被动消化到能动创造。 2004年古诺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首演,余隆带领中国爱乐乐团,从国内最优秀的交响乐队衍化出最优秀的歌剧乐队,每一件乐器都化作“灵性演剧”的生动表情,音乐进人了角色化、戏剧化的理想境界。
从指挥、乐队到演员、导演,从艺术策划,到营销运作,全部本土化、国产化,这是艺术总监的理想和目标。2003年音乐节独立制作的“中国当代歌剧之夜”,再开国内歌剧演出市场风气之先,将国外音乐节委约的中国作曲家原创歌剧搬回国内舞台。若非此举,郭文景在荷兰现代艺术节出世的《狂人日记》、在英国伦敦歌剧节诞生的《夜宴》,温德清在日内瓦莫扎特乡村音乐节落地的《赌命》 ,还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才能与国内观众见面。郭文景的《诗人李白》更不会在世界首演仅3个月后即在国内亮相。余隆十分清醒地意识到,中国歌剧事业的发展,必须注重本土作品的建设与积累。如果有一天,中国当代歌剧作品,从“出口返销”到“原产直销”,中国首演即世界首演,不是我们争着演别人的作品,而是别人抢着演我们的作品,那时,中国歌剧才会真正迎来收获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