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
冼星海是中国著名作曲家,一部《黄河大合唱》就足以使他名垂青史。
索引
冼星海(1905~1945),曾用名黄训,广东番禺人,中国著名电影作曲家,音乐家,中国电影音乐创业史上的先驱者,先后创作了影片《壮志凌云》中的《救亡进行曲》、《青年进行曲》中的主题歌《青年进行曲》、《保卫卢沟桥》的主题曲、《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歌剧《军民进行曲》等。
唯心
万缕忧思都付琴
1941年6月22日抵抗德军入侵的“卫国战争”骤然开始,原设莫斯科的各大政府机构也随即纷纷撤离,而身怀公务客居于此的冼星海等一行本想在林彪的率领下转向蒙古,以图经新疆入境返回延安。
冼星海几经周折于1942年底只身流落到阿拉木图。有一天,居无定所、食不果腹并身心疲惫的冼星海在一场音乐会结束之后抱着小提琴惘然滞留于剧院门内不知所适,这一境遇被当地一位新闻工作者巴赫德让看到,出于同情,巴氏收留了他,并将其安置在自己本已十分逼仄的家中。
在阿拉木图期间,通过巴氏,冼星海又认识了一位来自列宁格勒的音乐家伊凡诺夫·萨克里斯基,并不时受到他们一家的接济。也正是通过伊凡诺夫的举荐,冼星海茫无前景的生活终于有了一丝转机——1944年初冼星海接受了库斯坦纳伊市正在筹建中的音乐馆音乐指导一职,从此,冼星海获得了一个较为平静的安身立命之所,并随即投入到当地的音乐活动,与此同时,他也开始了新的创作。
在库斯坦纳伊冼星海写了许多作品,其中有:《红麦子》(钢琴与小提琴)、《哈萨克舞曲3首》(钢琴)、《阿曼盖尔达》(交响诗)、《中国狂想曲》(管弦乐)。此外还写了两套中国古诗词歌曲:《诗歌10首》与《古诗10首》。前后20首曲子中,有4首取材于当代诗人,其余均为取材于中国古典诗词。
今年6月,星海音乐学院“冼星海晚期创作及其思想、人格研究”课题组与声乐、钢琴专业部分在读研究生合作,在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厅首演了其中的《古诗10首》与其他晚期歌曲。这些歌曲向人们展现了冼星海丰富心灵的另一面。与人们常听到的那种富于号召性与战斗性的歌曲不同,这些作品以其委婉的曲调、细腻多变的音响织体,与颇具东方色彩的和声营构出种种淡雅、飘逸而又略带感伤气息的艺术意境,这是冼星海晚年异乡际遇与心灵状态的真实写照。
在这些歌曲中,我们发现,作曲家并没有将自己的生活苦况与内心的痛楚作为表现对象,这些作品与其说是一种情感宣泄,而毋宁说仅是一种出于音乐家本能的心灵慰藉,其中固然会洋溢着种种驳杂的情思,但那仅仅是一种流露,而非刻意表现,这些作品也让人联想到10年前他在法国时期的类似创作,尽管他舍弃了那种令人振奋的号召力,但却充盈着种种耐人寻味的意蕴,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其魅力也正发酵于此。
(希路: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