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谱
他的群众歌曲影响最大
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创作生活约10余年,共作歌曲数百首(现存250余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重奏曲多首。
在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其中有正面表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采用号召性、战斗性的进行曲形式的《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卢沟桥》和《到敌人后方去》;有具体展示人民战争壮美的战斗图景、将抒情性与鼓动性或描绘性与概括性结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和《反攻》;有表现工农群众的劳动生活、采用特定的劳动音调和节奏写成的《顶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们开》;还有为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写的《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和《三八妇女节歌》等等。
在这些作品中,冼星海根据不同内容,创造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音乐形象,或以具有冲击力的节奏和挺拔高昂、富于棱角的旋律,表现激昂慷慨的情绪和威武豪壮的气势;或以气息宽广的旋律、舒缓沉着的节奏和抒情含蕴的音调,体现革命人民丰富的内心世界。此外,他还先后发表有《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等三十余篇音乐论文。
人·迹
二沙岛星海音乐厅
广州是冼星海的故乡,在这个城市里与冼星海有关的建筑、纪念品非常之多,大家最熟悉的耳熟能详的要数二沙岛的星海音乐厅。音乐厅前面的雕像最为传神,整个雕像以黄河惊涛拍击岩石为衬托,以星海指挥《黄河大合唱》为内容,风格刚柔并济,形象神采飞扬,气势雄浑有力。
沙河顶星海音乐学院
星海音乐学院里的冼星海雕像是一尊白色的大理石半胸像,微蹙的眉头,深邃的眼神,正是人们心目中的“为大众谱出呼声”的人民音乐家形象。学校里还有一座冼星海纪念馆,从外表看像一座白色的钢琴,每年开学学生们都会由老师带领着前往参观,从那些发黄的黑白照片中了解冼星海的一生。而在番禺大学城校区也有一座一模一样的大理石雕像,这里的音乐厅以《黄河大合唱》结束部分的“八声部合唱及气吞山河的澎湃涛声”为设计灵感,抽象出一个标志性的“海浪”式造型,其规模和设施都可与二沙岛的星海音乐厅相媲美。
番禺全国最大的星海纪念馆
番禺是冼星海的出生地,这里有一座公园和一所中学都是以冼星海的名字命名,番禺博物馆内还有一座全国最大的冼星海纪念馆,里面有300多件复制文件、实物及100多件图片、雕塑等,音像文献电视片,大量冼星海同学、朋友、亲属等的访谈等资料,馆内的设施非常先进,不需要解说员讲解,观众可自由选用三种语言的解说词,还可以通过触摸屏点播冼星海创作的200多首(部)名曲佳作。
麓湖边冼星海长眠之地
冼星海英年早逝,魂断莫斯科,但在邓小平同志的直接关怀下,1983年,冼星海骨灰得以从前苏联迁回国内,冼星海骨灰先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后经广东省委报请党中央批准,冼星海骨灰得以迁回故土,在麓湖边的“星海园”安葬。这里依山傍水,树木葱翠,园内的小路都是用跳跃的音符装饰而成。星海园的东边就是高尔夫球场,西边紧挨鹿鸣酒家,拾阶而上,可以瞻仰到冼星海半身塑像,据说他的骨灰就安放在大理石基座下面,园内也有一个小小的冼星海纪念馆,展出了冼星海的生平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