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美声和通俗三种唱法的共性与个性
马秋华(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 教授)
我从事声乐教学工作30余年来,一直非常喜欢并从事着这三种唱法的教学、学习和研究。通过对学生们的教学,跟他们的合作,对我本身也是个很好的学习和提高,还有一种创新的东西在里面。尤其是通俗唱法的教学,给我的美声和民族唱法的教学注人了很多新鲜血液,我非常喜欢。我想三种唱法它们是贯通的、融汇的。无论是哪一种唱法,都离不开科学性的训练,只要是“方法”,谈到“法”,它就离不开科学,否则就很难发展。在三种唱法的教学当中,方向和目标是很重要的。我想,培养学生的方向和目标应该是要加强科学性、民族性、文化性和时尚性,无论什么演唱,都要有它的科学性存在;民族性,任何一种唱法都不能脱离民族的文化科学性是共性,民族性是个性,没有祖国就没有根,没有民族就没有魂,掌握了科学性,才能更好的体现民族性、文化性和时尚性。在这篇文章中我首先想讲一下我对科学性、民族性、文化性和时尚胜的认识和具体含义,并且在三种唱法教学中不同的体现。
科学性就是遵循规律,积纳精华,科学性的本身是没有国度的,在声乐演唱当中,它只是一个技术性的东西,是工具而已。中国的、外国的,它们的科学性都是相通的,对于声乐演唱来讲,科学性和技术都不是最终的目的,声乐和科学研究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声乐当中的发声训练,它就必须符合人体器官的发声机构,不科学的发声方法很难做到演唱的时候声音很持久、很耐唱、很有张力,它不仅会损坏嗓子,听起来也很难听,不悦耳。我认为。坚持声乐演唱的科学性既要讲究继承,也要提倡借鉴和融汇。其中借鉴要注意,借鉴并不是把别人的东西照搬过来,一味的去模仿它。民摹族声乐需要继承我国传统的音乐艺术演唱中的很科学的部分,比如民歌啊、戏曲啊、曲艺、戏剧等等,它们歌唱的表现方法及表演形式都非常科学。除了这些以外,我们要借鉴一些国外艺术中一些精华的东西,比如意大利歌曲演唱中气息的运用,共鸣腔的使用,打开共鸣,我们借鉴它的一些精华的东西,所谓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我想只有将中国的、外国的、传统的、优秀的加以融会贯通,才能最终形成中国自己的科学的训练方法,而能不能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将决定着一个歌手能力的大小,如果你没有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发声方法不正确的话,听众听起来就会觉得你的声音有一种挤压的感觉。因此,掌握科学性的发声方法是进一步掌握其他三性的前提。“科学性”在每一种唱法中和风格不同的作品中,包括每一个演唱者身上的体现都是不同的,它也没有一个具体的格式标准,不是说“科学性要你打开喉咙有多大,每个人都必须要打开那样大,科学性要求位置有多高,每个人必须要达到那样高,科学性说喉头要放下,每个人都要把喉头放到那一个位置上”,不是这样,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喉头长的就是偏高一些,他打开喉咙气息放下来,他的喉头不管是高一点还是低一点只要稳定住就好,不能上下来回动。科学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根据每个人的个性、特点、特长在科学性上进行训练,进行教学。所以“科学性”是其他三性的前提,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