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个性产品 推行文化营销
近年来,我们惊喜的看到,过去多在小众流行的吉他沙龙、乐队文化,经由吉他企业的加入与引领,不仅已走向大众,而且影响愈大,形成一股覆盖广泛年龄阶层的娱乐风潮。在势力渐强的吉他演艺和竞赛活动的影响下,普通大众越来越多的接触吉他音乐,了解吉他文化,也认识了更多的吉他品牌,特别是为中国吉他在大众中树立起良好的企业文化与品牌形象,赢得了市场的关注与青睐。
中国人认识吉他多是从西方的流行音乐开始,不管是摇滚、乡村、布鲁斯,都多少有快餐文化的影子。特别是受中国特有社会文化的影响,吉他从进入中国开始,就带有一种“亦正亦邪”的味道,普通大众虽然认识吉他,但认识的角度与好恶却是千差万别的。曾几何时,吉他在影视剧中成了“街边混混”的标志装配,这样一种模糊的文化表征无疑对吉他文化在中国大众文化的形成中造成很多的负面影响。新时期,中国在政治、经济与文化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过去曾被边缘化的艺术开始为大众所关注,而作为西方音乐重要组成的吉他艺术也应得到更多的关注。这其中需要国家和文化部门的关注与扶持发展,而作为产品生产企业也要承担起推广吉他文化、发展吉他艺术事业的责任,以发展文化事业的长远眼光带动吉他制造产业的进步与提升,用产业进步带动行业发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外品牌吉他进入中国市场,并得到很多专业人士的推崇。这其中有产品品质的原因,但更大的影响来自于生产企业本身的品牌文化。欧美国家的吉他生产,基本延续了他们一贯的手工艺生产观念,将乐器生产视作工艺制作,讲求的就是“考究”。而近年市场冲击力很强的韩日产品,也是依然强调了他们的标准与精细化生产。可以说,产品要让市场认可,首先要有一个鲜明的定位,也就是企业的定位与品牌文化。通过目前一些吉他企业连续举办的各类活动,我们看出,多数吉他企业将市场定位于青年人,充分展现出吉他乐器的活力与现代风格。同时,我们也看到,有些企业依照吉他生产的成本构成,开发出适合青少年和儿童的吉他乐器,在演奏功能之外,增加了娱乐效果。从市场反映看,这些都是不错的尝试。其实,吉他产品本就是个性十足的乐器,可以针对不同的年龄层进行开发,甚至男女乐手、演出风格、舞台效果等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开发新品的参考条件,所以说,有了最基础的企业定位,在这个风格之上丰富我们的个性化产品,用吉他文化营销吉他艺术,个性鲜明的品牌文化会是未来市场在除价格之外,更易引起关注的重要因素。
抓住发展机遇 奋斗实现跨越
2009年,国际著名吉他企业吉普森中国区总裁Mark Klingspon上任伊始,即公开发表宣言,表示,“吉普森将致力于在中国市场的长期发展,为中国消费者提供Gibson、Epiphone、 Kramer、Baldwin等大品牌的产品,并成为吉他市场具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品牌。”国际品牌对中国市场的觊觎,引起国际吉他产品的迅速涌入。这些企业不仅努力在中国开展代理等营销合作,有的还在寻求建立生产线的全面合作或从产品到营销的全线独立运营。中国吉他的产品优势尚未稳固,价格优势也将减弱,其生存状况难免令人忧虑。
随着乐器产业的大踏步前进,乐器行业中也开始呈现集团化发展的新格局,资源整合、多管齐下成为一部分实力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成功经验。不仅是一些原本的吉他企业开始寻求产业链的延伸与丰富,一些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从业经验的其他乐器生产商也开始或增加了吉他产品的制造项目或数量。可以说,这部分企业借助其在其他领域的成功经验,应用于吉他生产,在品牌认知、产品品质方面都更容易打开市场局面,特别是金融危机使产业格局发展变化,给了这些实力企业更多的发展机遇,这对于乐器产业资源的合理调配、吉他产业的升级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今年,在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出台之后,国家又相继推出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林业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2年)》,经济刺激计划好戏连台,后劲充足。专家指出,《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四个方面的重大影响: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二是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三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四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可以说,此番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力度空前,实施到位的话,将促使文化产业成为引领经济的一个新火车头,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中国也将从一个文化大国变成文化强国。这一重大举措也必将对包括吉他制造业在内的中国乐器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与文化联姻、与艺术结缘,吉他产业需要为产业升级而奋斗,在产业提升中创造中国吉他的华丽变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