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秋华丝毫不保留让学生成才的教学经验:
第一,学生获得这种大奖需要常年的积累,教学更需要积累。我已经在大学中从事专业的声乐教育28年了,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第二,这也是运气,发现了这么多的好苗子。当老师发现好苗子后,老师就要给他进行定位,明确他适合什么,适合往哪方面发展,包括他的外形,是“大笑”适合他,还是“微笑”适合他。她是冷面好,还是热情一点好,我们都是要给他提出建议。
第三,定位之后,要对他进行设计、包装。这是一条龙的,不是说光教你唱歌,给你技术就完了。因为现在的比赛,大家都是在一个很高的大平台上的,实际上每个人的歌唱功夫,大家都是差不多的。因此,大家在这个平台上拼的就是风格、修养和感染力,他的唱法能否打动观众。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这方面是很重要的。
第四,怎么样去和市场接轨,这也是我需要思考的。我的学生参加比赛,我都要亲自到场,衣服怎么穿、耳环怎么带,都要和她的歌曲风格吻合;表演、动作,全部都要和她的歌配套。目的就是让大家看到后,完全感到协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经常说,评委也是人啊,他也是老百姓。你的歌声感动了他,你让他心灵受到了震撼,他就会给你打高分。就像一个教育家,和一个教书匠是不一样的,这要花大心思的。所谓的怎么样才是一个‘大家’,‘家’不是随便说的。我不敢称我是教育家,但是我是朝着这个方向在努力。”
马秋华告诉记者,培养学生,教学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并不是每天都是唱歌就完了。每一个学生来了,都要给他动脑筋,像姚贝娜,她上一届青歌赛得二等奖,这届得一等奖。姚贝娜之前在中国音乐学院是学习民族声乐的,可是她不喜欢民歌,中国院又没有流行音乐系。后来我考虑再三,还是应该让她按个性去发展,她喜欢流行的,又有民族的功底,发展空间会更大,经过跟系里商量决定,让她的兴趣得到发展。我想培养学生,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保留个性,因材施教。
“这批年轻学生们在茁壮的成长成才,我对他们很有信心。”马秋华对学生寄予了厚望。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