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爱歌唱 就读南艺
“我12岁演阿庆嫂,在江苏连云港市就出名了。到中学时演《海港》里面的方海珍,还演过《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好几步样板戏。所以每天唱的都是这个。我8岁的时候还开始学弹琵琶,共学了8年。在中学时还参加过歌舞团演出,琵琶弹唱,弹苏州平弹—蝶恋花等。”
马秋华是当年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考上大学的。当时1976年高中毕业,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实际上高中毕业后,连云港市歌舞团就要把马秋华调去,但是根据当时政策,必须要上山下乡锻炼两年。“因此,我一毕业就把户口迁到农村了,在农村干了半年农活,但干农活也是偶尔,大部分时间我还是在歌舞团。”
“半年后就恢复高考了,我当时1976年8月份签了户口,1977年3月份就开始准备高考了,我唱歌,上大学,到毕业,再教学,这之间一直都没有断过。所以文化课我都没有耽误。当时我正随团在江苏泗阳县演出,我爸爸就给我打电报,告诉我赶快回来,现在高考了。这让我想都不敢想,后来我就跟团里请了假,回来参加高考。”
马秋华回忆说,报考中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艺术学院先后录取了她,因为在南艺的中国四大名旦之首的黄友葵教授最终打动了她,“我以第一名成绩进入南京艺术学院,毕业后又以优异成绩留校任教。
师从黄友葵,马秋华入学后的起点就高于许多同龄的学生。“当时我唱歌的时候,有一个音符不对,老师都不会让我过关,她是非常严格的。”今日,马秋华不仅受益于恩师的栽培,她还继承了黄友葵严谨的教学方法。
“当时我的老师钢琴弹得非常好,看着五线谱F调,她能弹出G调。我当时特别崇拜,经过努力,我的伴奏水平提高很快,五线谱的钢琴伴奏也基本能胜任。”
我觉得,我不仅从老师那里学习到了专业知识,更主要的是学习到了她对待专业和学术的认真、严谨和执着精神。”
大学毕业以后,中央歌剧舞剧院、中央乐团向马秋华发来了工作邀请。当时,已近80高龄黄友葵很希望她的关门弟子马秋华能留在身边。“一是师命难违,二是江苏的女孩子不是很能闯,总觉得南京比北京的环境好,有事情做就很好了,三是当时在学校、省里演出机会多。”最后直至1989年由于一次全国性的声乐比赛遇到金铁霖,她结束了在南艺度过的难忘的12年。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