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古琴美学思想研究的领域十分广阔,而且在某些方面有突出的成果。如李祥霆从唐诗入手对唐代古琴演奏美学及音乐思想的研究不但颇有新意,而且论据充足、考证精详,有独到的见解,是此领域难得一见的佳作。但整体来看,目前的研究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课题:上述文章大多只从某个方面对古琴和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考察,而且多是蜻蜓点水式的论述,缺乏高屋建瓴地全面系统研究古琴和传统文化关系的文章;古琴的兴衰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超出了音乐的界限,单凭音乐史的范围是无法解决的,正因为有此难度,当前也缺乏文章对古琴衰亡真正原因的探讨。另外,当前琴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观点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认为古琴的社会属性是由帝王走向民间;认为古琴记谱不写节奏是琴家故意所为(他们认为如果打上人为的符号就会受制,反而会损害音乐本身),过高评价古琴二度创作的自由性(即过分肯定古琴打谱中的主观性和个性化),提出一曲多谱现象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认为《高山流水》等古琴作品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和解放,自由的本质,也就是古琴音乐艺术得以存在的本质;认为古琴演奏把个人的主观情感的抒发置于首位,善于在表现琴曲精神的范围内表现自我;除此外,个别文章中还存在一些概念运用的错误,如对意与情,意与意境的理解等。
笔者认为,没有证据说明古琴是从帝王走向民间,记载反而显示早期的古琴主要在民间广为流行,而且地位并不显赫,《周礼》所记的各种祭祀活动中就没有琴,可见当时的古琴并不被重视。古琴记谱法的不精确性众所周知,古人早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当前,古琴的教授方式、传播方式都已和古代大不相同,减字谱已不能承担起应有的使命,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琴乐的进一步发展复兴,目前所存的不同版本的数千首琴曲不能问世,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记谱法的不完善,所以对古琴谱式的改进势在必行。打谱的目的应该是最大可能的恢复乐曲的原貌,所有的自由发挥都要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进行,因此不能过分或过高评价打谱中的二度创作的自由性。至于认为一曲多谱现象体现了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精神,则更是牵强附会,没有根据。早期的古琴和民间音乐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在表现手法和演奏技巧上有十分丰富的表现力,但后来古琴音乐作为雅器,其表现力逐渐减少,长期以来被禁情、禁声,成为雅乐的代表,远离了生动的民间音乐,逐渐趋于僵化。儒道音乐思想都对古琴音乐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但儒家思想一直是支撑古琴音乐美学思想的骨架,所以琴论中突出强调音乐和政治及礼的关系,把它作为道德教化、政治驯化的工具,这种形势下的古琴是不可能视自由为其艺术本质的,正好相反,“琴者,禁也”,古琴艺术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的自由、艺术的自由。古琴的演奏首先不是表现自我,而是“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慆心也”。古琴存在的首要使命是迫使人的行为符合于礼的要求,而不是成为人们充分表现自我感情、抒情达意的艺术形式,所以古琴音乐是不善于完全展现自我的一种艺术,这也正是它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鉴于当前的研究现状,我认为古琴美学思想应重点探讨如下课题:进一步挖掘琴论中所蕴含的丰富音乐美学思想,阐析琴论中提出的一些重要范畴的美学意义;古琴艺术和中国音乐美学史乃至文化史的关系;古琴兴亡与整个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的关系;以传统古琴美学思想的发展规律为依据,探讨古琴未来的发展道路等。努力解决这些久存未解的课题,无疑会推动古琴美学思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会使我们更全面地继承这一份丰富的文化遗产。(文章原载于《音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