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苗建华)古琴作为我国最早的弦乐器之一,至少有三千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古琴成为我国古代最具代表意义的传统乐器。古琴理论中蕴藏着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它的许多范畴、命题,对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音乐美学史的内容,我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无不留有琴乐美学思想的烙印。对古琴理论中蕴藏的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促进古琴艺术本身的发展,更可以推动当前中国音乐美学诸领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对建设现代中国音乐美学体系也有着重要意义。
近几十年发表了有关古琴美学思想的文章约二百余篇,专著有数部,另有许多中国音乐史著作也涉及此领域。其研究状况表明,众多的专家学者已经充分认识到对古琴美学思想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古琴的美学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探索和考察,其研究领域十分广阔,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古琴艺术和传统音乐及传统文化的关系;古琴的审美特征及表演美学;古琴音乐和文人音乐;《溪山琴况》的音乐美学思想研究;古琴谱式的科学性与改革问题;对古琴发展现状的分析及未来前景的展望等。下面就此六种观点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古琴艺术和传统音乐及传统文化的关系
涉及此问题的文章主要有许健《相和歌与〈琴曲〉》(《音乐研究》1985年第3期)、刘明澜《道家音乐观与中国古琴音乐》(《音乐艺术》1986年第4期)、百归《琴乐中的儒道思想》(《民族民间音乐》 1986年第4期)、 戴嘉枋《〈流水〉的流变与“传统音乐的观念”》(《音乐研究》1988年第4期)、 章华英《古琴音乐与东方哲学》(《中国音乐》1991年第3期)、 沙敦如《〈琴操〉——一种思想体系的开端》(《艺苑》1991年第4期)、 声波《从〈潇湘水云〉看中国古典音乐中的文学情绪与哲学沉思》(《民族艺术研究》1993年第2期)、 陈秉义《论中国古琴音乐的山水意境和人的精神》(《乐府新声》1993年第3期)、史弘的《手挥五弦,心游太玄——古琴艺术与中国道家思想》(《中国音乐学》1995年第2期)、 李明忠《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国琴学》(《交响》1995年第3期)、 凌瑞兰《中国古琴音乐中的文学与美学》(《乐府新声》1996年第3期)、朱默涵《自然——中国古琴艺术之源与宿》(《乐府新声》1996年第4 期)、 陈钦怡《琴与心》(《中国音乐》1997年第2期)、刘明澜《孔子的理想人格与中国传统琴乐的文化底蕴》(《中国音乐学》1997年第3期)、 王秀明《孔子和古琴》(《黄钟》1999年第2期)。
这些文章均认为古琴和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如天人合一等思想自始至终伴随着古琴的发展。传统的哲学思想对古琴文化影响深远,各种哲学流派中儒、道思想对古琴音乐发展的影响最深。一般认为,古琴美学思想既包括儒家思想又包括道家思想,两者相辅相成,儒家思想对古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把古琴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和道德工具,道家思想则主要体现在古琴对自然、质朴、简淡、超脱风格的追求,“中正平和”、“清微淡远”的审美理想,则是传统儒、道思想在古琴音乐中统一、结合的体现。关于古琴和传统音乐的联系,许健指出,汉代琴曲在题材内容和形式结构上同当时的相和歌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戴嘉枋则以古琴名曲《流水》旋律历代的演变为依据,提出传统音乐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观念,应历史地看待这一问题。
二、古琴的审美特征及表演美学
此内容的文章有林友仁《七弦琴与琴曲声、韵发展的我见》(《音乐艺术》1982年第1期)、 吴文光《论古琴音乐中的情感现象生理记录法》(《音乐研究》1984年第3期)、 戴嘉枋《“正中平和”与“静远淡虚”——七弦琴艺术音乐美学思想初探》(上、下)(《音乐学习与研究》1986年第3、4期)、张清治《琴境图说——古琴艺术的美感境界》(《音乐艺术》1988年第2期)、 叶明媚《琴道——古琴艺术的美学反省》(《中国音乐》1988年第4期)、《静、远、淡, 意趣盎然——古琴音乐的空间美感》(《中国音乐》1988年第4期)、 许健《虞山派的清微淡远》(《艺苑》1989年第1期)、 费邓洪《含蓄与弦外之音》(上、下)(《中国音乐学》1989年第1、2期)、黄礼仪《论琴乐——初探古琴演奏艺术的特征》(《音乐研究》1990年第2期)、 袁宏平《琴的意味》(《音乐探索》1990年第2期)、 胡文胜《中国古琴音乐的浪漫风格》(《音乐探索》1990年第2期)、 陈秉义《〈高山流水〉音乐审美意识点@(原字为飞去两点下加去)——兼谈“六代乐舞”》(《乐府新声》1990年第2期)、吴毓清《含蓄、自律、道及其它——〈含蓄与弦外之音〉读后》(《中国音乐学》1991年第1期)、 戴微《传人·传派·传谱——广陵琴派的历史沿革和艺术风格》(《音乐研究》1991年第2期)、 谭茗《蜀派〈流水〉之形神系统暨美感心理研究》(《音乐探索》1992年第2期)、李祥霆《论唐代古琴演奏美学及音乐思想》(上、下)(《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第3、4期)、王红梅《含蓄中的浪漫主义气韵——古代琴书中古琴表演美学观念的一种倾向》(《中国音乐学》1995年第4期)、凌绍生《古琴与中道——论含蓄与弦外之音美学的哲学内涵》(《中国音乐学》1996年第3期)、 费邓洪《对一种主“静”的音乐美学观的探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刘明澜《琴歌〈胡笳十八拍〉的悲音美》(《音乐艺术》1997年第1期)、 曾成伟《蜀派古琴源流及艺术特色》(《音乐探索》1997年第2期)、《琴诗中的意境》(《中国音乐》1998年第3期)、 钱永利《古琴音色散论》(《音乐探索》1998年第4期)、 刘承华《古琴的文化审美内涵》(《黄钟》1999年第2期)。
以上文章认为古琴的表演手法十分丰富,在唐代就有了代表不同演奏风格的十三象,古琴演奏的坐姿、指法、取声等都具有美学意义。对于古琴的演奏风格,众位学者均认为它主静、虚、远、淡,其审美以“清微淡远”、“中正平和”为最高标准。在此基础上,古琴音乐以含蓄为美,在音、意之间以音求意,即更追求音乐中蕴含的弦外之音。值得思考的是王红梅在其文章中提出古琴的表演美学观念上有一种类似西方浪漫主义风格的倾向,胡文胜也同样提出了古琴在艺术表现规律上体现了一种中国式的浪漫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