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广东音乐怎样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呢?汤凯旋说:“我的总结是三个给予:给予前辈人肯定,给予现代人自信,给予接班人希望。”
曲中人生
人生百味 都随琴声起落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汤凯旋今年刚好60岁,之所以叫做凯旋,正是因为他出生于60年前的9月,父母乘着这股胜利的高兴劲儿,就把他叫做凯旋了。汤凯旋一直有个心愿:去法国巴黎的凯旋门看看,在采访时他高兴地说:“这个愿望也在前年兑现了,是随市文化代表团去的。”
苦 学艺 酱油当菜吃
汤凯旋是新会人,出生在肇庆,兄妹6人,他排行老二,很小的时候就跟爷爷奶奶去了香港,到5岁时才回到广州。5岁的时候,他跟老爸回过一次新会老家,由于生活条件不好,在那里吃了半年生菜咸鱼头粥,这半年的生活经历,留下的后遗症就是一闻到生菜味,就受不了要反胃,虽然近年有进步,看到别人吃,他还可以勉强撑得住。在吃饭时,学生常打趣说:“汤老师,给你点个生菜?”汤老师便连连摆手:“哎,不生财啊,哈哈。”
他的父亲会弹秦琴,他也跟着学了点皮毛,由于家里环境差,15岁时听说广州艺术学校招人,于是就去参考了。考试时要弹两首曲子,他弹了《五朵金花》中的《蝴蝶泉边》,这个曲子是要转调的,可他不会;另外他还弹了广东音乐《雨打芭蕉》,不过当时他连谱都不会看,可也许老师更看重他的潜质,他还是考上了。
在叶孔昭老师的启蒙下,汤凯旋从弹秦琴转学扬琴。当时的艺术学校有音乐曲艺班、美术班,教他们的老师叶孔昭是二弦演奏家,从其他学校借调来兼课的。“当时我们学习比较刻苦,与现在的年轻人不一样,过去是我要学,现在是要我学。”汤凯旋说在学校时比较苦,吃蒸饭,菜就是酱油,当时5个学扬琴的,谁早上最早起来,就先练,不练的人就到山上喊嗓子。
乐 恋爱 爱琴胜爱情
汤凯旋学习非常刻苦,入学不到一年,就获得学校颁发的第一学期品学兼优奖状。1961年,艺术学校因为经济困难下马,他考入广东曲艺团学员训练班,该班设在东莞虎门的太平镇,有20多人,其中出了不少名人,李艳玲(《七十二家房客》的主角)现在还在团里。由于勤奋刻苦,他的琴技进步很快,第二年就以一曲广东音乐扬琴独奏《倒垂簾》参加第一届羊城音乐花会内部观摩演出,受到专家们的好评。
在学校学了两年后,学员训练班组成广东青年曲艺团,他们回到广州一边实践,一边演出。当时他住多宝路宿舍,在一次周末晚上,朱慕湛老团长去看学员,其他学员都回家去了,只有他还在练琴,其勤奋可见一斑,当年的“勤学苦练”奖自然也被他得了,有8块钱奖金,他提起这事还很骄傲,“这个数目是很大的了,因为当时学员工资18元,我的哥哥在上大学,我一个月还给他10块着呢。”
“对着扬琴的时间,比对老婆还要长”,这是他的老婆对他的评语,汤凯旋说起这些一脸的歉意,“记得拍拖的时候,连收音机都没有,在路上走时听到音乐,常常停下来,有时女朋友都跑出去30米了,我还在听。”这个现象直到结婚,才有所改善,因为哥哥送给他一台改良版的收音机,就是饭盒中装着的半导体做的简易收音机,但这却是他多年来觉得最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