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苑杂谈
扬琴在广东
扬琴是泊来之物,自明朝之际从海外传入广东。刚开始时,它只供广东禅门所用,为僧、道、尼三家祭咏诰本时作伴奏。直到上世纪初,粤艺伶坛中一些耳尖的艺人,听到其美妙的音色,便拿来为我所用,并以此渐渐代替其早期惯用的“七尺筝”及“秦琴”等常用乐器,扬琴才开始逐渐流行起来。
但扬琴的扬名,与严老烈这个人有关,他把传统乐曲“三宝佛”中的第一、三阕,分别改编成扬琴谱《旱天雷》、《倒垂帘》,把《寡妇诉怨》改编成《连环扣》,他所挽谱子,均按其扬琴所属流派“右竹琴”的竹序特点制谱。
严氏以后的二十年代初至三十年代,粤扬琴乐坛中先后出现了广东音乐扬琴演奏家丘鹤俦、吕文成、罗绮云、方汉、黄龙练等,这些扬琴名家,均是早期“左竹琴”和“右竹琴”两大扬琴流派的代表人物。
丘鹤俦在《琴学新编》中写道:“扬琴是雅乐之一种,形式美观,声响清越,是我国惟一最高雅,最能陶养性情之乐器也”。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对扬琴的评价相当高。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十二平均律快速转调扬琴出现,吸取各种弹拨乐及其它民乐技法及钢琴两手轮奏等新技巧,至此扬琴艺术令人刮目相看。
早期的粤剧乐队,只用二弦、月琴、箫、笛,称为“硬弓”组合,是没扬琴什么事的。等到吕文成时代,他在《潇湘琴怨》录制时,既演唱子喉,又自弹扬琴伴奏。逐渐地,扬琴始与高胡、秦琴、洞箫等,形成“软弓”组合。因此,像汤凯旋等后起的扬琴名师,对吕文成是相当敬重的。
可以说,扬琴在中国是从广东发扬光大的,可在建国后省外扬琴独奏艺术发展迅猛,而广东扬琴还在中小型乐队担任伴奏的角色,或是担任指挥角色,独奏技艺进展并不突出,这主要是扬琴缺乏粤乐风韵的独奏曲目,无法促使独奏人才的冒尖,因此,像汤凯旋这些扬琴名家,才会夜以继日地拼命写曲,希望通过创作高深技艺的曲目,开拓广东扬琴的新境界。
□张别离
主角
谈艺录
汤凯旋,粤乐名家,广东新会人,广东音乐曲艺团的著名扬琴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扬琴学会副会长。他熟习广东音乐,整理和编配多首传统乐曲,并发表了多首广东音乐新作。汤凯旋的扬琴演奏造诣很深,技法娴熟、全面。对演奏各类不同题材风格的作品都能挥洒自如,蕴含艺术的魅力。他表演和创作的广东音乐曾多次在全国、省、市的大赛评比中获奖,其中他创作的《云山春色》获全国第三届民族交响乐展演优秀奖。他有关扬琴演奏技巧的著述,深获好评,近年来在粤曲音乐、唱腔设计和配器上又有所突破,由他配器及音乐设计(梁玉嵘演唱、蔡衍棻撰曲)的粤曲《雏凤新声颂伟人》荣获文化部第七届文华新节目奖。
文化需要磨合期
记:扬琴在广东音乐中属于什么地位?
汤:广东音乐最早的时候多用二弦、提琴(类似板胡)、月琴、横箫(笛子)、短筒,称为“硬弓五架头”,又叫“硬弓组合”,独奏多用琵琶或扬琴。30年代以后,改以高胡、扬琴为主,后来发展到高胡、扬琴、秦琴为组合,再后来秦琴被琵琶代替,但扬琴的地位还是很重要。在没指挥的情况下,扬琴当指挥,因为它的动作大,音域宽,它是乐队中的音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