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 偷师 顶棚窥名家
年轻的汤凯旋是好学而调皮的,为了多学,他常在名家演出时在台下看,有时趴在棚顶上看,“这需要功力的,因为千万不能从上面掉下来,哪怕是尘土掉下来肯定少不了一顿骂”。汤凯旋说当时好多名家都在,像陈德钜等人,都给他很大的启发。还有他从小就不拘泥于传统,偷着学一些省外国外的乐曲,被人知道后,说他不务正业,他对我说,“其实艺术这东西,要多学习别人的长处,才会有进步嘛”。
文革前,他参加四清工作队,1965年,他从工作队回来参加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先后在表演唱连、器乐连参加演出。回来后,住在上下九的红荔曲艺厅,那时学得比较多,他说在学习上收获最多的也是那时候。
这一年,汤凯旋被抽调参加由刘天一老师任团长的第二届广东民间乐团,随即因“文革”开始,又合并回广东音乐曲艺团,这一呆就是很多年。1966年至1976年期间,他先后参加广东音乐乐队伴奏京剧《红灯记》、参加曲艺杂技团和粤剧团《智取威虎山》剧组的演出。其间创作了《劈山引水》、《渔海战歌》等一批作品,参加了《喜开镰》、《织出彩虹万里长》等乐曲的扬琴演奏。部分创作和演奏的作品还拍入电影《粤海轻骑》。
当时正是“文革”时期,广东音乐曲艺的发展是不正常的。1968年,江青在一次会议上说:广东音乐是靡靡之音,不可救药!汤凯旋不甘心,在1969年将《得胜令》改编为广东音乐《战鼓催春》,在中山纪念堂庆祝“广州工宣”国庆晚会上,“文革”期间的第一首广东音乐终于上演了。他的心情是多么舒畅啊。但因此也受到冲击,当时大字报已经写好了——打倒只专不红的汤凯旋,可比较幸运的是,只差一晚,第二天运动又转到其他主题上去了,使他幸免一劫。
甜 成名 创作得凯旋
“文革”后,汤凯旋的创作才华得以喷发,1978年,创作广东吹打乐《狮舞》获广东省文艺创作优秀作品奖、广州市专业创作比赛一等奖。1980年,他被调进重新组建的广州民间乐团,历任演奏员、乐队队长、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团长助理。编配了《昭君怨》、《孔雀开屏》、《凯旋》等曲目。这些改编的曲目分别获广州市首届广东音乐比赛创作一等奖和演奏一等奖。
1982年,他又创作了广东音乐合奏《鹅潭新貌》,获第二届羊城音乐花会省新作品优秀奖、广州市创作比赛一等奖、市首届文学艺术红棉奖一等奖。编配的高胡独奏《凯旋》获全国青年技术比赛(南方片)演奏奖。编配的广东小调《故乡情·我是红娘》在苏州举办的全国曲艺优秀节目调演获一等奖,并为琵琶弹唱《二泉映月》(获一等奖)、南音说唱《橘颂》(获二等奖)、上海的评弹《望金门》(获一等奖)做伴奏。1986年,他参与组织“广州扬琴爱好者协会”,任副会长至今。
1988年,汤凯旋加入广州市音乐家协会,历任理事、主席团成员。后调回广东音乐曲艺团任曲艺队队长。1989年,加入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合奏《1976组曲》获广州市庆祝建国40周年作品二等奖。此后的三年内,他完成了《广东音乐扬琴的演奏技法和特点(上中下)》这一极具理论价值的论文。
1992年,在广州南方剧院,他成功地举办了《汤凯旋扬琴独奏暨作品音乐会》,受到各方好评和市文化局嘉奖。该年度首次上演的粤曲琵琶弹唱《阮玲玉》,是他第一次撰写粤曲,至今仍为曲艺团保留节目。
锦上添花
“音乐厅”飞入百姓家
2004年3月,汤凯旋、余其伟等人应邀,出现在新塘一家庭“音乐厅”,在寻常百姓家一展其名家独奏的风采,他们既为主人的粤曲演唱伴奏,还对当地发烧友即席指点。像这样的家庭“音乐厅”,他们已经参加数次了,他说除了新塘之外,广东音乐、粤曲较活跃的珠三角乡镇也有不少,这些都是很值得鼓舞的事,在东莞的厚街、长安、虎门、中堂,中山的小榄、沙溪,顺德的均安、大良,番禺的南村、钟村,广州的黄埔等地,都可以找到大手笔构筑家庭“音乐厅”,喜欢吹拉弹唱的曲艺爱好者,这对广东艺术而言,是一种来自民间的支持。
像汤凯旋等名家名师在珠三角的上门开局与辅导,不仅为这些家庭“音乐厅”带来了以往在艺术殿堂方可领略的精彩演出,更明显提高了乡间私伙局的表演技艺,培养了艺术的种子,推动了“地火”的运行。
鼓励地区民乐发展
2004年底,汤凯旋在中山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为这里的民乐爱好者献上了一场精彩的讲座,并现场指导青少年演奏。汤凯旋很高兴地看到:在一代民乐宗师吕文成的故乡中山市,又有一股民乐之风正在兴起。
汤凯旋对中山市的民乐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中山有三大优势:一是吕文成的故乡,吕文成的影响力无可替代;二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建成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一批民乐培训基地;三是氛围好,能够成功举办多场高水平大型民乐晚会。教师民乐队、中山民乐队等一批民乐爱好团体先后诞生,成为民乐发展的良好载体。
汤凯旋说,前不久,一位台湾客人来访,第一次提出了“吕文成精神”,盛赞广东音乐和粤剧,吕文成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其实在世界各地,华人对吕文成的名字都非常熟悉,广东音乐和粤剧广受欢迎。汤凯旋希望中山倍加珍惜“吕文成故乡”这一资源,在现在的基础上,使民乐在中山获得更充足的发展。(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