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接触到广东音乐名家吕成文先生用高胡演奏的《步步高》、《平湖秋月》等广东音乐,甘尚时更被“中国的小提琴”——高胡的感染力所震慑,从此,在学小提琴之外自学高胡。
1950年,甘尚时从家乡来到广州,以小提琴考取了青年文工团,后因乐团需要有人搞民族音乐,而这正符合他的兴趣和所长,从此走上了高胡演奏之路,并一生为伴。
因为当时正是解放初期,文工团经常要以宣传队的形式到各地演出,这使他有机会博採众长。每到一个演出地点,他都想方设法向当地名师学艺,向同台演出的行家学习,并请教民间艺人,从韵味、风格到弓法、音色、揉弦,吸取换把和跳把的技巧,演奏技艺在这期间得到了很大锻炼和提高。后来,他又到了华南歌舞团,一跃坐上了乐队高胡首席的位置,从此走向音乐人生的顶峰。
印象派
平易近人,艺高而气不傲
到了甘教授居住的社区,记者向一位元保安打听甘教授所住楼宇的位置,保安问:“是拉琴的那个教授吗?”记者奇怪。保安说,甘教授很出名,人又和蔼,很多邻居和保安都认识他。还告诉记者,甘教授刚从香港演出回来。未见甘教授其人,记者已从一个普通保安那里瞭解到了生活中甘教授的为人。后来接触,发现甘教授确实是一个平易近人、并且非常谦虚的人。
甘教授製造了一个音乐世家。两个女儿受他薰陶,从小就爱上了音乐,并学习高胡演奏,后来双双考入星海音乐学院器乐系学习高胡。现在,大女儿在中国唱片公司广州分公司做音乐编辑,二女儿在澳洲从事美容行业。对在高胡演奏方面造诣颇高的二女儿改行,甘教授比较宽容,他觉得,只要能为社会做贡献,那就应该支持她的选择和事业。
甘教授对音乐的酷爱以至于在此方面的投入也相当奢侈。他认为,学习音乐就要从听音乐中体验音乐的情感和寻找灵感。所以,甘教授在1985年就投资7500元从香港购置了一套音响,这种消费在当时比较超前,到现在,家中的音响已经换了几代。而最惊人的是,甘教授几十年来收藏的唱片、CD已经多达六千余张,从客厅的壁柜、书房的书柜到卧室,密密实实都摆满了。
而他对茶文化的迷恋并不次于音乐。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甘教授开始收藏各类名茶和紫砂壶。他觉得,水是生命之源,中国又有丰富的茶文化和茶艺,茶能养人,茶壶又有欣赏价值,所以对它们的收藏兴趣越来越浓。在他家的客厅里,茶叶和紫砂壶像艺术品一样被宝贝地摆放在博古架上,当中不乏珍品。
艺术人品
“功业逐日与新,名声随风而流”
一位元知名的广播音乐编辑曾撰文盛讚甘教授的琴艺和盛名,并借用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一诗讚歎:“功业逐日与新,名声随风而流”。
此话正是对甘教授艺术成就和艺术人品的写照。他认为一个音乐工作者和教育者,要严于律己,虚怀若谷,诲人不倦,要谦虚向前辈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要善于吸取国外企业的科学演奏精华,所谓“艺无止境,惟独勤奋”。只有这样,才能为真正继承传统和不断发展民族音乐事业做出有益的贡献。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