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教授始终强调,为人师要摆正师生关係,学生也有值得老师学习的地方。甘教授有一得意门生张耀枢,是深圳歌舞团知名的作曲家和高胡演奏家,他曾把小提琴曲目《梁祝》成功改用高胡演奏。1991年,张耀枢在北京举行个人演奏会,演奏会后,甘教授带张耀枢拜访胡琴大师刘明元。大师讚歎说:“真是名师出高徒!”而甘教授却回应:“应该是高徒出名师。”这句话让张耀枢深受鼓励。
在胡琴演奏中,刘天一、甘尚时与馀其伟的广东高胡是独树一帜的,被誉为高胡翘楚,是胡琴中的一绝。而甘尚时广采博纳,不断总结高胡演奏、教学和创作的经验,为培养高胡演奏人才、促进广东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显着成就。
音乐人生
演奏 重情于声,无愧“胜手”
进入华南文工团后,甘尚时有机会参加国内外的重大演出:1956年,他被特邀到中南海,为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演出;1957年,去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剧场、鄂米斯克州演出,并被授予鄂米斯克州荣誉艺术家。这个国际荣誉让甘尚时更深层领悟到,越是有民族特色的东西,越被世界各国人民重视,他也立志要为广东民族音乐在世界乐坛上佔有一席之地而努力。
对于他的高胡演奏,音乐界盛讚他艺术功底深厚,在继承广东高胡乐派典雅、纤细、华美的基础上,博取南北各家之长,刻意求新,自成一格。其演奏运弓饱满,一抹一滑,一提一顿,刚柔并济而且潇洒,韵味浓郁清新而脱俗,尤以音色柔美透亮而着称。他演奏的曲目并不限于广东音乐,并在演奏技巧上借鉴小提琴演奏的弓法及指法的技巧来丰富高胡的表现力,无论是发音点、按弦的力度,运弓的速度以至琴码的位置、两腿夹琴的部位,他都积累了一套通过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科学理论,在揉弦、滑音、装饰音等技法上,他也有独到的见解,为传统的高胡演奏艺术开拓了一条新的途径。
在音乐表现的艺术上,甘尚时对音乐感情刻画得深沉、细腻、真切,在演奏上总是保持在旋律流畅的基础上潜心于乐曲感情的正确表达,刻画出不同乐曲的不同感情。《双声恨》是一首较难把握的广东音乐名曲,旋律如诉如怨,缠绵悱恻,甘教授却能把曲目的情感、韵味用琴弦倾诉得淋漓尽致。欣赏他的演奏,是一种音乐上的享受,也可领略到他的高胡技巧已达到收放自如、出神入化的境界。
作曲 痴心不已,创新曲广传广东民乐
早期,可供高胡演奏的曲目并不多,而高胡对演奏曲目也比较挑剔,一定是旋律流畅的曲目才好演奏。甘尚时也觉得,总是演出老曲目,时间长了观众也会厌倦,不能停留在过去的作品,因此决定学习作曲。
他想,高胡是广东器乐,应当多表现岭南的人文特色,其演奏的广东民族音乐也应多以此为题材。1957年,他完成了第一首作品《岭南香荔》的创作,此曲描写了岭南佳果——荔枝丰收时喜气洋洋的欢乐景象。“文革”后,广州恢复花市,他决定以花市为题材进行创作。1981年春节前,他到花市体验广东人过年的喜悦和花市热闹的氛围,回来后便连夜创作了《花市漫步》,希望表现广东人过年祥和欢乐的气氛。这首曲子完成后,改成五联奏,马上被灌製成磁带,上了广播,顿时传响广州的街巷。直至现在过年,这首欢快的曲子还是经常播放。1990年,甘尚时到湛江湖光岩,看到湖光山色突发灵感,创作了《湖光春晓》。这首作品后来被评为1990年首届全国广东新作品大奖赛优秀作品奖。此外,甘尚时还以“月”为主题,先后创作了《珠江月》、《轻舟荡月》、《夜月》、《中秋月》等几首乐曲。
在广东音乐的创作中,甘尚时经常深入基层,体验生活,使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旺盛的生命力,作品旋律优美,音乐语彙流畅。几十年来,他笔耕不辍,创作了十多首精品曲目,绝大部分已灌製成唱片,并成为高胡演奏的知名曲目。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