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分
演奏之余,方锦龙还有收藏乐器的“雅癖”,其中有堪称无价之宝的珍品。他家中有“聚博斋”,他解释:“博”有双重意义,一是“广集世界弹拨乐器”,二是指“博学”。他收藏了中国最主要的民族及少数民族乐器近百件,还有部分国外的弹拨乐器。
他的第一件藏品是他最宝贵的藏品,这是一个叫作“缘分”的故事。那是1979年,他刚刚进入前卫歌舞团,一天早上,他和一帮朋友去一个叫“千佛山”的山上观山,路上,他们碰上一位衣着褴褛,显得有些穷困潦倒的中年人,他背着一把琵琶,这琵琶当时是破烂不堪的,生漆暴出很多纹路,它的背面有三个字“春夜游”。方锦龙与此琴“一见钟情”,决定买下来,当时的方锦龙,每月津贴只有7元,但他求朋友把身上的钱借给他,好不容易才凑够了50元把琴买下。后来得知,这是明末清初的南音琵琶,是稀世珍品。看来是他和这宝贵的古琴有缘。后来他开始收集弹拨乐器,收藏的范围越来越大,中国的“吹拉弹打”样样都有。有人说过:人无“癖”则不可交也。说的是如果一个人没能对某种事情全情投入,爱之成癖,那这个人多半也不会有任何作为,也不会是个有情的人,则不能与他交往。方锦龙宝贝他的琴,一个好的音乐家首先当是个爱琴人。他说,每件乐器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他会继续收集,等有了机会,自己就搞一个乐器博物馆,让下一代能了解更多的中国民族音乐传统。他已经请国画大师关山月为自己未来的乐器博物馆题字“锦龙中国乐器馆”。
修养
老一辈的艺人没有任何包装,但是他们的音乐里有他们的生命。而年轻的音乐人有的是良好的包装和优越的条件,却未必能作出感人的生命之声。双目失明的阿炳靠卖唱为生,他在黑暗、贫困中挣扎了几十年,他对痛苦生活的感受,通过他的音乐反映出来,没有因为生活艰难困苦而消极、庸俗,相反,他的音乐透露出一种来自生活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阿炳用他的生命凝成了《二泉映月》等不朽作品,一生留下了《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现代社会太急功近利,实在不利于音乐人潜心研究自己的音乐,年轻的音乐家需要的是加强自己的修养,演员都知道,当演员的技巧都掌握了之后,最后拼的是文化底蕴,比的是修养,演员无数,而大师则一代人中寥寥无几也。而琴声如人,俨然古风的琵琶更不容一丝的俗音。方锦龙说他已经开始拜师学书法,学国画,还对茶道、气功颇有心得,想从琴、棋、书、画等方面汲取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点滴,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使自己的演奏更有内涵。
方锦龙称自己为“变色龙”,因为自己能随时转换角色,需要他经营、洽谈,他兴致勃勃,上窜下跳;需要他练琴,他可以马上闭门谢客、静心练琴。有时会挟一把古琴,在深山松林之下,效古人孤高出世。他可以是一个十分入世,喜热闹的人。他说无论在做什么,都是一种学习,艺术家不可能闭门造车,否则会脱离时代。
追求
方锦龙能演奏,能作曲,能配器,编曲,能填词,还能演唱、能指挥,而且能策划,是一个全能的艺术人才。年轻、有才华,更加上精力充沛,有理想,所以他有做不完的事,有无穷无尽的计划。他说他喜欢广东,因为广东有丰富的三大乐种粤乐、潮乐和汉乐,因为广东有开放的环境和氛围。今年初,方锦龙调到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里成立“锦龙音乐工作室”,由他担任室主,“所领导给了我充分发挥专长的空间,还无条件地支持我”。他说自己就好像是千里马终于找到了伯乐,充满了知遇之感。这意味着他可以心无旁骛地实现他的理想,放开手脚、风风火火地大干一番,宏扬民族音乐,把民族音乐推向世界、推向新世纪。工作室刚成立,他已经策划了几场演出,几项合作计划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还有更多更好的主意正等着实现。和他交谈,你会发现他的思路如天马行空,无拘无束,说到艺术,说到琵琶,马上就兴奋起来,这时他的眼睛、甚至整张脸都会亮起来。有那么多的想法、有那么多的精力、那么多的演出,除了弹琴,他还能做好多好多,是一个闲不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