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琵琶,就会想起白居易的千古名诗《琵琶行》,《琵琶行》中,诗人对当时的琵琶演奏中的艺术效果和演奏技法作了有声有色的描绘。那令人“我见犹怜”的歌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实是道尽了琵琶的传情达意的妙处,道尽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知音之感。唐代是琵琶发展的高峰。
而在中国当代,琵琶演奏也是名家辈出,最著名的有刘德海。后起之秀更是多不胜数,方锦龙就是青年琵琶演奏家中的佼佼者,他努力营造了一个精彩的琵琶世界。
家学
方锦龙出生于安徽安庆一个弹拨乐世家,父亲是黄梅戏乐师,父亲给他起的名字叫“锦龙”,应该是有望子成龙的深意吧,6岁时,父亲就将一把4根弦的琵琶交到他的怀里,从此带领他走向一个幽远的音乐世界。如今,以琵琶扬名的方锦龙承认,父亲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因为是父亲帮他选择了琵琶。“文革”期间,为了远离充满武斗与混乱的城市,父母把他送回老家生活,父亲的家乡是小村,母亲的家乡则是渔村。小时候,不一定能理解父亲的苦心,但他很快就被远离尘嚣、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给迷住了,尽管年幼的他只知道掏鸟蛋、爬树、坐渔船打渔很好玩,但是这段生活让他有机会亲近山水,汲取了山水的灵气,对他的艺术生涯有着重要的影响。至今回想起来,方锦龙仍陶醉于当时坐在船头看夕阳西下,听渔歌唱晚的诗意之中。1978年,他孤身前往山东济南报考“前卫歌舞团”被破格录取,之后他在团里受到精心的栽培,在民族音乐的海洋里如饥似渴地学习,在新的天地里展翅高飞。他遍访南北名家及外国大师,演奏技巧得以迅速长进。1980年,18岁的方锦龙就以一曲《春江花月夜》倾倒了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观众,经过十年的磨砺,他的演技日益精湛。1988年,他调到珠江之滨的广州“战士歌舞团”。有趣的是,当时“战歌”要他不是因为他是弹拨乐的高手,而是因为他的一手吉它弹唱的绝活。早在十多年前,他就凭此在济南得过流行歌曲演唱的大奖,并创作了《故乡的姑娘》、《属大龙的孩子》等数十首歌曲。方锦龙有个绰号叫“混江龙”,因为他曾喝过三江水--长江、黄河、珠江的水。“不是猛龙不过江”,方锦龙也不是等闲之辈,他凭自己的努力闯出一片音乐天空。
最爱
方锦龙说:“我能演奏百余种乐器,但是琵琶还是我最爱的乐器。因为西方乐器之王是钢琴,中国乐器之王则是琵琶,琵琶的‘批把指法道尽了所有弹拨乐的妙处。”他认为自己演奏琵琶、古筝、古琴、中阮可达一定高度,在中阮的演奏上,他独创“指拨法”。西方乐器吉它也是他拿手的,问他哪一种乐器最拿手,他说艺术是相通的,一通百通,所以他自信自己演奏的琵琶、古筝、古琴等都一样的好,没有孰高孰低。到广州的这些年来,除了苦练中国弹拨乐,他到过十几个国家演出,传播中国艺术之余不忘向各国艺术家求教,学习芬兰甘达莱、俄罗斯三角琴、印度西塔尔、朝鲜伽耶琴、西班牙古典吉它尤其是日本三味线的演奏技巧,并将此融会贯通,他的古典吉它用内弦滚奏、外弦分解的弹拨方法一反常规,令维也纳的吉它演奏家也叹为观止。1995年,他身携多种民族乐器,分别在荷兰、比利时、德国、奥地利、日本等国演奏,所到之处观众反应强烈。在日本,他用十一种乐器演奏唐代古乐,日本观众称之为“天籁”,评他的器乐演奏“无与伦比”,誉他的音乐如“天上的声音”。当美国摇滚乐大师威克听完他的演奏后十分吃惊地感叹:“你的琵琶具有一种木结构的音响组合,这非常伟大,伟大之处是用你的思想和灵魂来演奏的,绝不同于电子乐发出的声音……”他对民族音乐的痴迷以及对民族弹拨乐技巧孜孜不倦的求索,使得他的演奏技艺日趋成熟,也使他的精神境界独具品味。
就这样他活动的地域纵跨三江,在艺术领域里又触类旁通,博采众长,在琵琶演奏技法上汲取了多种乐器的营养,逐渐成为弹拨乐领域的佼佼者之一。1994年在香港沙田大会堂举行的“方锦龙琵琶独奏音乐会”上,他一人独奏16首曲子,既无演员伴舞,也无伴奏与协奏,听众毫无单调之感,乐评人认为他的演奏已非“精彩”二字所能形容,已经创造了新意境。
他的琵琶演奏别具一格,借鉴了许多种乐器的手法,巧妙运用,被专家誉为“以无法为有法,唯独秀于诸家”,“富有创造性的新派琵琶演奏家”。评论家称他演奏的乐曲既保留传统精髓,又有时代气息。如他在演奏《渔舟唱晚》时,用五指弹奏六连音,就是模仿古筝的花指而来,达到“似筝非筝”的境界,还用古琴的泛音意念在琵琶上演奏连续人工泛音,并且借鉴刘德海三指划弦技法,用轮、拂、扫、挑等手法改变传统重音习惯连接等等。著名高胡演奏家余其伟曾经这样评价方锦龙的琵琶演奏:“在他的琵琶天地里,你会发现许多令人叫绝的‘新招:用吉它手法去改变传统琵琶的碰弦位置,发出一种类似弱音小号的音色,那境界如暮鼓晨钟,既悠远又明净;右手摘粗弦,左手打弦带弦,三个手指同时摆出三个声部,听似和尚念经时的呢喃,既神秘又肃穆;借鉴胡琴的滑音手法,给弹拨旋律注入一份绵绵的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