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产销脱节”难题
作为我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深圳文博会自2004年以来,经过连续7届的培育,已成为我国文化领域最具实效和影响力的展会,同时也吸引大量资金、项目、技术、人才汇聚深圳,成为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助力器”。
2007年,河南开封市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第一次参加文博会,没想到一举解决5800万元的“万岁山主题公园项目”启动资金问题,使这一历史遗迹得以重展风采。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宏伟说:“我们正是从文博会上认识到,中原历史文化的优势资源如何得以变成‘真金白银’。”
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总经理叶建强说,文博会最突出的成效之一,就是将产业和经营意识带入了文化领域,使得长久以来受到约束的生产力被释放出来。到今年,7届文博会已累计成交5025多亿元人民币,有力促进了中国文化产品交易。同时,文博会的投融资功能也进一步增强,今年5月举办的第七届文博会专设文化交易及投融资功能专区,1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竞相推介路演,吸引了近400家PE、银行、投行、风投等各类资本机构入场抢“绣球”,实现投融资交易额约75.5亿元,达成投融资意向的交易额约125亿元。
深圳文博会将产业和经营意识带入了文化领域,而另一个展会—— “中国(广州)优秀舞台艺术演出交易会”(下称演交会)则将舞台艺术生产要素推到了市场前沿参与交易,为我国舞台艺术“走出去”摸索出一条新路。
2010年,作为中国艺术节的一大创新,第九届中国艺术节首次推出演交会,展出的剧目包括数百个国家级精品剧目,并设立“演艺超市”。在这次演交会上,大型音乐剧《蝶》欧洲巡演、戏曲服饰秀《大羽华裳》澳洲巡演等十多个大项目成功签约,出口德国、波兰、卡塔尔等市场,达成交易项目66个、交易金额1.77亿元。
今年10月7日,演交会再次吸引了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家演艺机构、艺术院团参加,开幕前,就已经有多个剧目达成演出意向。广州大型舞台创意剧《西游记》北美巡演、民族芭蕾《梁祝》《黄河》中欧巡演等在开幕式上签订协议,再次帮助一批剧目成功“走出去”。
拉动文化消费
赖斌说,消费是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没有成熟的市场,产业也就难以形成。目前在广泛开展“送戏下乡”等文化工程后,基层群众文化需求得到了一定的满足,但是另一方面,广大群众的文化消费意识和习惯还没有养成。观众吃惯了“免费的午餐”,就会缺乏“文化消费”的主动意识,这将会影响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十二五”期间,广东计划大力开展“文化消费补贴计划”和“国民文化消费卡工程”试点,对人民群众看电影、看戏、看有线电视和购买书籍与音像电子产品等基本文化消费进行补贴,拉动文化消费,也从而建设文化服务的可循环消费市场。目前,文化消费计划已在广东一些地区开始探索试行
2010年8月,中山市“爱心电影卡”工程在三乡镇启动,采用“政府补贴+企业购卡”形式,象征性收费1元/张的“爱心电影卡”,由企业统一购买,面向企业员工免费发放,企业员工凭卡到指定电影院免费换取电影票观看电影。试点推行后,这项工程将逐步惠及中山100多万外来工,并进一步在全省推广,覆盖全省3000多万外来工。
在发放文化消费卡的同时,广东一些地方也尝试对群众的基本文化消费进行直接补贴。从2011年起,东莞市桥头镇连续5年、每年安排1000万元作为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其中部分资金用于直接补助市民购书、订报。只要有当地户籍或有居住证,就能享受到每人上限200元的“文化消费补贴”。
而作为广东省首个“文化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佛山市南海区也于今年开始试行“文化消费补贴计划”。
据佛山市南海区副区长俞进介绍,目前南海区计划补贴的领域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文化景观的门票补贴;二是文化演出的补贴,包括文化精品和送电影下乡;三是区域形象的宣传,每年推广南海的电视剧、影视书籍、作品的出版和购买;四是补贴文化社会组织。通过政府采购服务的方式,努力提高文化消费在城乡居民日常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在进行文化消费补贴的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将对群众文化消费需求进行评估,每年进行民意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及时调整补贴的项目。在了解群众需求的基础上,政府也将进行一定引导,引进一些著名的经典文艺演出,以中低票价进行市场运行,引导更多群众走入剧院剧场,形成可循环的良性消费市场。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作者:车晓蕙 赖少芬 黄浩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