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1月7日,中国古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至此,古琴改变了千百年来清冷孤寂的形象,开始走入大众视野,随之而来的是古琴收藏在艺术品市场中的登场。正是从2003年开始,古琴在拍卖场上的价格一路飙升。
中国嘉德2003春拍,一件唐代“九霄环佩”琴,曾创出了 346万元的当时古琴拍卖的最高价格,同年11月,号称“京城第一玩家”的王世襄夫妇收藏的唐代“大圣遗音”伏羲式琴又以891万元的高价成交,引发人们对古琴收藏的关注。但是,在随后5年多的时间里,古琴收藏陷入了盘整状态,行情看涨但古琴藏家不愿脱手,拍卖市场少有珍稀古琴的身影。2009年,古琴强势回归艺术品秋拍市场,一批珍稀古琴高价成交,轰动一时。如在2009年嘉德秋拍中,一件明代“月露知音”琴以2184万元的成交价再创古琴拍卖纪录新高;在随后的匡时秋拍古琴专场中,吴景略收藏的唐代“太古遗音”琴以2072万元的不俗成绩落槌。
进入2010年后,古琴拍卖更是天价迭出。在2010年11月中旬举行的苏州吴门艺术品拍卖夜场上,一件明代晚期的孔府“御书堂”乾隆御用无底蕉叶古琴以5800万元的天价拍出,又创出中国古琴拍卖有史以来的最高价。2010年12月北京保利5周年秋拍中,一件北宋宋徽宗御制、清乾隆帝御铭的“松石间意”琴又创新高,竟破天荒地以1.36亿元的天价成交,中国古琴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该琴之所以能以1.36亿元成交,除了古琴本身所具备的收藏价值外,更重要的是因为该琴除了宋徽宗御制外,还有乾隆皇帝的御题,身价倍增。今年5月下旬落槌的中国嘉德2011春拍上,一件唐代“大圣遗音”伏羲式琴以1.15亿元成交。古琴拍卖价格又一次荣登亿元成交榜。
一张琴,几百上千万甚至上亿元,对业外人士来说,简直不可思议,但对了解内情的人来说,却在情理之中。目前真正具有收藏意义的古琴存世量极其稀少。古琴拍卖价格的大幅攀升,和其数量稀少密不可分。经历了历史和社会变革的沧桑荡涤,能幸存下来的古琴,尤其是流传有序的名琴更是寥若晨星,有行家在考察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馆藏机构和包括香港在内多个地区的私人收藏后得出结论:目前存世的包括民国在内的古琴数量应不会超过2000张。古琴收藏大体分为三个档次:一是唐、宋、元琴和明代皇家宗室制琴,这也是备受藏家关注与追捧的琴,目前在市场上屡创新高的多为此类;二是明代文人制琴,尚有一定数量留存,市场价格也已不菲;三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古琴,品质远逊于前两类,数量相对多一些。
对于喜欢古琴的普通收藏者来说,即便是第三档的古琴,其价格依然很高。匡时拍卖古琴主管孔超认为,普通收藏爱好者不妨从新制的名家古琴入手,既稳妥保险,又具有一定的升值空间。因为评定一张古琴的价值,要参考多方面因素,不一定年代越老越好,材质、工艺、品相、年代、式样以及流传情况等都影响着一张古琴的价值。一张琴做得好坏,材料第一重要。收藏古琴最重要的标准是音色,而古琴的音色与其共鸣箱内所使用的木材有关。木材越老、越干燥,效果越好。用老木制成的古琴声音频率范围远远超过用新木制成的,木质越老,颤音的频率越高,音色越是浑厚。制作古琴最好的老料大多取自庙宇老屋或败棺的桐木、梓木。这样的木头历经百年,已经没有水分了,干燥清爽,坚硬如石,用手敲打,音色纯净清亮,但找到这样的老料相当不易。这也是为何一些新制的名家古琴价格同样不菲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