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八演奏
尺八,竹管吹奏乐器,似箫非箫胜似箫,起源于中国,失传于宋代,盛行于日本,流传于世界,辗转八百余年,如今也该回归本土――中国,或许这就是尺八的命运。中国吹奏乐器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如吹土为声的埙,民间金属工艺的唢呐,还有骨质、兽角制式的其他吹奏乐器,但更多的吹管乐器是取材于竹子。例如:笙箫管笛葫芦丝巴乌尺八等,汉武帝时有“丘仲作笛”的记载,东汉时蔡邕运用音律原理制作律笛。
《辞海》:“尺八,亦称"箫管"、"竖管"。古管乐器,因管长一尺八寸而得名。”尺八的得名可追溯到隋唐,隋唐以前并无尺八之名,传说由秦汉的羌笛、竖篴演变而来,一直流传于宫廷民间。唐太宗时,为统一律制,命乐官吕才重定乐律,吕才根据律笛中黄钟笛的一尺八寸为标准,故将此竖笛规制为“尺八”。
宋代尺八,又称箫管。沈括《梦溪笔谈》:“后汉马融所赋长笛,空洞无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无论唐代尺八或沈括所述的宋代尺八,从制式来看,它与箫近似,但管身短而粗。只是后来箫、笛等乐器逐渐取代了尺八。在考古文物中,秦汉时期的陶俑就有持尺八乐器演奏的形象。
日本史料表明,在日本奈良时代,适值中国的唐代,从日本来我国学习和交流的“遣唐使”或僧人、艺人将我国尺八带至日本。直到今天,嗜好收藏古代文物的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还完好地珍藏着八支唐代制的尺八,其中一支为刻雕尺八。
如今,流行在日本的五孔“尺八”,即镰仓时代(对应于南宋年间)由日本普化宗的禅宗和尚心地觉心来中国杭州护国仁王禅寺学禅期间,向同门居士张参学习吹奏尺八,回国时携带尺八及《虚铃》和《虚空》等曲目。后来,心地觉心创立普化宗,传授尺八,将尺八吹奏融入修禅,亦称“吹禅”。人们习惯将他所传授的尺八称为普化尺八。目前,尺八可分为唐尺八、古管尺八和现代尺八三种。日本尺八音乐还可分为:古代尺八、一节切尺八、普化尺八、三曲尺八、民谣尺八、现代尺八(七孔)。与西洋管弦乐队或爵士乐配器的现代尺八最有发展前景。如今,昆曲、越剧及苏州评弹也尝试着引用现代尺八来伴奏,音乐效果不同凡响。
尺八文化得以传承是以佛教文化为载体,或曰尺八是中日两国佛教文化交流的派生物。日僧心地觉心入宋求法习禅,在杭州护国仁王禅寺学吹尺八的史事,可谓杭州是日本近代尺八之发源地。如今,在浙江省艺术学校校园内,保存完好的护国仁王禅寺旧址即日本“尺八”的祖庭。近年来,诸多日本艺人来此寻根朝拜。
2008年7月,在澳大利亚悉尼举办的第五届世界尺八交流大会上,青年尺八演奏家张听,作为中国唯一的参赛代表,凭一曲苍凉幽怨的《阿字观》征服了多个国家和地区近百名选手,荣膺世界青年尺八大赛第四名。从此,首次在现代国际尺八舞台上展现了中国人的身影。
也许是机缘与巧合日本僧人心地觉心把尺八带出去,八百年后,中国僧人张听将尺八又学回来。
对尺八痴迷执着的还有重庆的易佳林,2005年夏,在重庆职工大学任计算机教师的易佳林,偶然听到一支尺八曲《宙》,那深远悠长的曲调,深深陶醉震撼了他。十一岁就吹箫的易佳林,对音乐忒灵敏。凭着擅长制箫、笛的功底,从此踏上了制作尺八演奏尺八的艰难历程。
若论尺八音乐魅力,再犀利的辞藻都显得苍白。有人说箫是书斋里的呻吟,而尺八是寒夜里吹过竹林古刹的一阵风。简言之:箫是呻吟,尺八是风。
笔者以为尺八音乐:恰似朔漠黄沙呼啸,竹叶颤栗涕泣,竹枝剑戟博弈,寒风凛冽叹息,饿狼撕心哀嚎,羊羔离群凄迷,山重水复鹰啾,人踪灭,鸟飞绝,荡气回肠……总之,没有哪一种音乐魅力如此撩人心扉。
想起苏曼殊的诗: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诗人的去国怀乡之感伤,千丝万缕,中日文化之源远流长,怎一尺八承载得了。卞之琳的《沧桑集·尺八夜》:“像候鸟衔来了异方的种子,三桅船载来了一枝尺八,从夕阳里,从海西头,长安丸载来的海西客,夜半听楼下醉汉的尺八……”夜半听楼下醉汉尺八的诗人卞之琳,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或曰“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
物以稀为贵。尺八,想说爱你不易。恰似严文井诗云:“有风无风,有月无梦,尺八万里朦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