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在线 >> 人物动态 >> 陈强岑改革洞箫 推动南音保护

陈强岑改革洞箫 推动南音保护
录入时间:2011/12/26 10:52: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5月29日晚,泉州梨园古典剧院内南音袅袅,箫声悠扬。泉州市委宣传部、泉州市文化局、泉州晚报社等单位在此举办了“箫声乐韵”音乐会。中国音乐学院箫笛教授张维良、国家级非遗古琴艺术传承人李禹贤亮相音乐会,他们不仅领略了作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南音魅力,还对南箫改革研制者、国家一级演奏员陈强岑洞箫独奏赞誉有加。

  出身南音世家

  陈强岑出身音乐家庭,他的父亲陈冰机曾多次出任泉州南音乐团的团长。他小时候父亲就常常带他去看演出,耳濡目染,他对音乐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0岁时,他第一次听堂兄吹笛子,便被那清脆悠扬的笛声吸引了。陈强岑觉得笛声很好听,要求堂兄教他,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学校里,每到课余时间,他就拿着笛子在走廊或者操场上吹奏,并渐入佳境。此时,父亲也给予他很大支持,让他小小年纪就登台演出。“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就登台演出了,这在当年算很少见的事。”回忆父亲的支持,陈强岑不无感动。

  就这样,一把小小的竹笛,一直陪伴着陈强岑的童年生活。他走到哪里,笛声就飘到哪里。在这优美的笛声里,有他的一份心血,一份热情,一份无怨无悔的执著。

  主动要求下乡

  尽管是独生子,不需下乡接受再教育,但他认为在家无法得到锻炼,18岁的时候,便下决心响应号召到三明清流县接受再教育。

  在农村这几年的生活成了他人生中一份宝贵的财富。在与农民一起的生活和接触中,他从朴素的农民兄弟身上学到了许多,比如艰苦环境中应该保有的一份坚持,这也培养了他性格中坚韧的一面。“你要煮一顿饭,不去砍柴,你就没法生火;你要吃菜,不去种菜,就不能随时到田里摘菜;想要有米饭,没有起早摸黑勤劳地劳动,就不能换取工分去买米。总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遇到问题不能抱怨,只能坚韧地面对。”

  在三明农村的那几年里,山野田间,茶余饭后,乡亲们都能听到他那悠扬热情的笛声。白天干活回来后,他还经常和几个工友点着油灯进行合奏,吸引很多群众围观。“虽然条件很差,但是感觉很好。”就在这段时间陈强岑的吹奏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

  几年的农村生活,陈强岑以一把笛子活跃在农村这个广阔的舞台上。上世纪70年代,文化娱乐相对贫乏的时候,陈强岑的笛子演奏成为农村许多农民朋友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而笛子也成了他与农民沟通的桥梁,更是他农村生活的快乐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