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在线 >> 人物动态 >> 陈强岑改革洞箫 推动南音保护

陈强岑改革洞箫 推动南音保护
录入时间:2011/12/26 10:52: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考入省团技艺得突破

  正是在艺术上有了质的飞跃,他的人生才有了新的转折、新的机遇和新的起点,不久后他被清流县宣传队录用,成为清流县文宣队乐队的一名骨干。再之后,鉴于他在农村艺术舞台上的突出表现,陈强岑被福建省歌舞团录用,得到唐德耀老师在艺术上的精心指导。来到省城福州,在省一级文艺团体里,他如鱼得水。

  对于一个生活在城市,却从农村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来的年轻人,对一个热爱吹奏艺术却一直寻找更广阔舞台的追梦者,能够融入省一级专业文艺团体里,感受音乐给他带来的乐趣,这是命运给他的一个很好的机遇,他必须紧紧抓住这个机遇。所以陈强岑每天都利用一点一滴的时间刻苦练习乐器。在省属艺术大院里,在风景如画的福州西湖公园里,每天都能听到陈强岑的笛声。

  面临更大机遇的同时,陈强岑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一是来自演奏技巧。陈强岑认为自己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每天箫笛不离手、笛声不离口。二是来自乐队整体的配合。乐队是一个整体,几十把乐器,不同声部的编配,要求每一件乐器它所发出的声音要绝对协调。“一名独唱演员的表现是绝对的个人主义,但是一旦他回到合唱队,如果他还是想突出自己,那就是一种不和谐的声音。只有融入集体,成为其中一分子,才能保持合奏的高度协调。一个大型合唱团,一个大型乐队,它的表现力是一致的,呈现出的音乐感染力是一致的,乐队的每个成员必须心灵相通,笛子又是大型民乐队的主奏乐器,所以刚到省歌舞团与大型乐队配合很困惑,经过长时间的磨炼,才达到默契的程度。”

  中国音乐学院深造 师承南北音乐大师

  国内笛子吹奏艺术无论从演奏技巧和音乐风格都分为南北两派。南派的艺术格调高雅,讲究韵味,曲调具有江南丝竹清新淡雅的风格,如中国水墨画般的细腻。北派艺术追求技巧的渲染,曲调粗犷高亢,热情奔放。这两种音乐风格都要求演奏者有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内在的修养。

  为了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陈强岑来到中国音乐学院深造,师承北派竹笛大师冯子存和南派竹笛大师赵松庭。在传统南箫演奏上,深得吴孔团、施信义老师和泉州南音界老前辈的真传。这段时间的学习,使他的箫笛演奏艺术汲取了南北两派的艺术精髓,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为他日后潜心研究南箫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这时的他对音乐的处理都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音乐感染力的发挥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先后灌制了六张个人独奏专辑,曲目涉及广泛,他用加键南箫演奏的《乡月三阕》获得首届“中国唱片奖”。作为中国艺术家代表团成员他多次出访日本、意大利、朝鲜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传播中国文化艺术,并赢得国外友人的热情赞誉。

  改良传统洞箫 获文化部肯定

  在中国的民族乐器中,箫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分为北箫和南箫,南箫以泉州的南音洞箫为主。洞箫一直是泉州南音的四大件之一,它的声音低沉,适合表现凄凉的情景,有很强的穿透力。

  对于出身传统南音世家的陈强岑来说,洞箫不仅寄托着他对童年生活情景的回忆,也是对父爱的一份怀念。对箫艺术的热情,使得他决心让箫这件乐器变得更为尽善尽美。

  1981年,陈强岑开始了他对加键洞箫的研制。从此以后,他对洞箫进行了历经十几年的改良创新。经过几年潜心研究,1986年,他改革的第一把“加键尺八南箫”研制成功。在继承传统南箫柔美音色的同时,他把中国传统七声音阶的洞箫改革成果与西洋管弦乐队的二十四个大小调和十二平均律相匹配的调性律制,并且拓展了洞箫的音域,使洞箫有了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当年,他也因此获得文化部科技成果三等奖。此后,他又对洞箫做进一步的改革,研制开发了“高、中、低系列加键尺八南箫”,并于1988年再次获文化部科技成果三等奖,同时获福建省科技成果一等奖。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学习“加键尺八南箫”,他撰写了《加键尺八南箫教程》,并同步出版发行了相关的录音录像资料。(来源:东南早报/记者:许侨欣)

      (编辑/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