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在线 >> 人物动态 >> 苏孝林:兰州演艺军团的“大将军”

苏孝林:兰州演艺军团的“大将军”
录入时间:2011/12/26 9:55: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考级]    

  在这位“掌门人”的经营管理下,兰州大剧院这个大家庭,从松散的剧团管理体制整合为一个综合性演艺集团,走过了数十年风雨历程。从1971年学演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迈开稚嫩的舞步,到世纪之交舞蹈诗《西出阳关》和舞剧《大梦敦煌》誉满天下;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火焰驹》欢声雷动,到新世纪秦腔《曹操与杨修》捧回金奖;从河南梆子传统戏《卷席筒》,到现代豫剧《山月》催人泪下;从民族管弦乐队仅仅伴奏日常演出活动,到装备齐全、建制完整的兰州交响乐团走进世界级音乐圣殿维也纳金色大厅和悉尼歌剧院;从手工绘制的简陋布景,到LED大屏幕布满整个舞台背景;从手动“可控硅调光器”,到舞台灯光全部由电脑控制;从捉襟见肘的场次收入,到近亿元的丰厚票房;从势单力薄“各自为战”,到组合整编为实力雄厚、兵强马壮的兰州大剧院……数十年来风雨兼程,令人感慨万千。

  打造品牌,铸就辉煌“大将军”

  甘肃是个多有建树的“戏剧大省”,创作于1979年的舞剧《丝路花雨》不仅是中国舞剧的里程碑,也成为敦煌题材的舞台艺术创作中难以逾越的高峰。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候,苏孝林领军的兰州歌舞剧院,沿着《丝路花雨》提出的“思路”再次向全国舞蹈界发出了有力的“话语”:一家市级院团创排的舞剧《大梦敦煌》,再一次把敦煌题材的甘肃舞剧推向了高峰,屹然成为了“西部艺术第一品牌”。

  对这一品牌的打造,苏孝林感触颇深。“兰州歌舞剧院也就是一家市级艺术院团,要创作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大制作舞剧,创作、呈现、演出都面临挑战。创作队伍、演员阵容,以及灯光、服装、道具、效果各个环节都不可马虎。但是我们迎难而上,有困难就解决困难,有问题就解决问题,终于把一台被称为‘新世纪西部艺术第一品牌’的《大梦敦煌》成功创作出来了。”由苏孝林任艺术总监和编剧(合作)的舞剧《大梦敦煌》,从2000年北京首演开始,一年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大步,荣获了中国舞蹈荷花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以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全国优秀文化出口项目、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等等。在他的带领下,兰州交响乐团实现了兰州、北京、悉尼的“三级跳”,在悉尼歌剧院和维也纳金色大厅成功演出;《大梦敦煌》开拓海外演出市场,在澳洲、欧洲扬美名。到现在为止,《大梦敦煌》已经在全国30多个城市及海内外演出了900多场,以演出带产出,创造了高雅艺术“多演出、多产出”的神话。

  这些年一路走来,以苏孝林为领军的兰州大剧院实现了“出人出戏出效益”,从《兰花花》开始,继而《西出阳关》,然后《大梦敦煌》,终于初步实现了上级领导交给的“做西部文章,创全国一流”的目标。现在他所在的兰州大剧院麾下不仅有兰州歌舞剧院,还有兰州戏曲剧院,兰州交响乐团、兰州剧院、金城大剧院等等一个个响亮的省内外演艺界的“金字招牌”。“事实验证了只要肯努力,肯下力气,我这个歌唱演员出身的人一样能够胜任艺术院团管理者的担子,指挥艺术院团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演艺界发出同样嘹亮、响亮的声音。”苏孝林说。

  “在这个大家庭里,我已经度过了30多年的人生历程。现在,我算是这个大家庭的一个长兄吧。用一个比喻:‘每一艘航船都需要一个船长。’550多位兄弟姐妹把兰州大剧院的‘舵轮’交给了我,我深知这个‘舵轮’的分量!”苏孝林语重心长地说道。作为兰州演艺军团的“大将军”,苏孝林坦言,他的目标更为高远,今后工作的着力点就是立足本土,打造精品,“多演出,多产出”,努力把兰州大剧院打造成国家级舞台艺术精品生产基地、中国秦腔发展基地和推广普及高雅艺术的平台、西部区域中心城市演艺平台。 (来源:中国艺术报/记者:乔燕冰)

      (编辑/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