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嘉锵的古典诗词演唱艺术
录入时间:2011/12/29 17:14: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为了把古典诗词演唱的风格得以充分体现,姜嘉锵还在行腔中,巧妙地借鉴了唱腔的手法。他从事民族声乐研究几十年,深刻意识到戏曲是民族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把握戏曲的表演艺术,他曾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用整整一年的时间深入浙江婺剧团去体验生活,并与该团主角郑兰香同台演出《朝阳沟》,扮演拴宝,博得观众交口称赞。可以说他在古典诗词演唱中借鉴戏曲唱腔是得心应手的。专集他在演唱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都能让人听出浓浓的昆曲味。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朗诵语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大胆地运用了戏曲对白语调使整首词显得古色古香。
姜嘉锵在古典诗词演唱中民族特色是相当突出的,所用的技巧也相当丰富。但是,他并非拘泥于传统的手法。他的演唱由一个明显的特色就是大气,这是他熟练掌握科学发声法,把深气息,高位置的发声法揉进了唱腔的结果。他把一些窄母音的字,往宽云母上靠。如唱“天际流”的“天”字时,加浓胸腔共鸣取得了极佳效果。另外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共”字,“把酒问青天”的“天”字,都作如是处理。在民族声乐传统的基础上,运用科学发声法,演唱古典诗词,体现时代精神,这样的声音是古人无法企及的,也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所无法达到的,这正是“古为今用”的典范。
姜嘉锵多年来不懈努力,成绩斐然,在古典诗词演唱艺术上不断获得各界高度赞誉。1998年,他在台湾省演唱的古典诗词荣获台湾音乐最高奖——金曲奖最佳演唱人奖,台湾省并以“国宝级歌唱家”的美誉出版了他的CD专集《风桥夜泊》,共收录了他演唱地22首古典诗词。他应邀在日本、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家举办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演唱会、讲学,得到国际友人的高度赞扬。他在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举办了该校百余年历史上第一次“中国古典诗词演唱会”,《先驱报》上一篇题为《黄钟大吕中国流》的文章里,这样称赞他的演唱:“在此听黄钟大吕音色如馨的歌唱,不觉情景时空交错,五千年文化之潮奔来眼底,在这异国之岸装机轰鸣,极其令人无限思乡的无限浪花。”此番在中国深圳唱片公司出版他的古典诗词演唱专辑之际,必然会引来更多的知音,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发扬光大。
(编辑/石磊)
第五届全国民族声乐论坛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