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的民族师范院校应重视民族声乐教学的特色性
录入时间:2011/12/29 18:09: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黄静芳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艺术系 副教授)
内容摘要:
随着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师范院校声乐教学方向受西洋化、汉化的现象日益明显,逐渐远离母体文化,本该风格各异的少数民族声乐人才已失去了本身特色,这种现状应当引起重视。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对少数民族声乐的教学探索,从创新性的民族声乐教学手段、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以及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等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关键词:民族师范院校 声乐 特色性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都拥有十分丰富多彩的民族的音乐文化。为了传承和弘扬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培养各民族音乐艺术人才,政府在少数民族集聚的地区成立了专为培养少数民族师资力量的高等师范院校,与以区别和普通高师培养的目标有不同,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的重视,笔者所在的单位就是属于这种类型的高校。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师范院校和民族地区的其他普通高校开设的音乐教育专业相比较,他们既有共性,也各有其特殊性。民族师范院音乐教育专业受普通高校高师教学影响较大,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趋同化、一般化、格式化问题比较突出。比如在声乐方面,民族师范要求学生在学习科学发声方法的同时,还要熟悉和掌握少数民族的传统歌唱风格。科学的发声方法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成民族师范教学的两大基本要素,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然而,现在很多民族师范院校在声乐教学中却存在较为严重的重发声技巧、轻民族特色,重洋歌曲、汉族歌曲,轻视少数民族歌曲的倾向。这样的教学模式偏离了民族地区师范院校特色性,很值得我们关注。本文仅就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师范院校的声乐教学普遍中存在的民族声乐教学问题,从民族声乐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等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一、创新性民族声乐的教学手段
现阶段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师范院校对少数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脱离本民族母体文化的趋势日渐加剧,本该五彩缤纷、风格各异的少数民族声乐园地,被现行的所谓学院派“规范化”教学所抹杀,少数民族学生原来所具备各种特色音色演唱和表演。逐渐被洋化或汉化的现象日益普遍,这种现象很值得民族地区各高校声乐老师的思考,比如广西有较好的原生地学生生源,很多学生会说家乡的少数民族语言,有的学生入学时还是具备有一定的声音条件,也会唱家乡本民族的原生态民歌,但经过几年的大学的学习后,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对自己家乡的民歌不感兴趣了。
造成这种教学后果有三点:首先声乐老师在民族声乐教学理念上还存在偏差,其次是不了解学生的情况盲目教学,最后没有根据学生进行因材施教。针对这种情况,作为一名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的声乐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自己习惯性地运用自己熟知的声乐理念(往往是传统的欧洲或汉族声乐理念)实施进行教学,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老师们是否愿意认认真真地研究少数民族声乐学生的不同特点来调整和改变教学理念,进行创新性教学实践?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笔者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地区的高师声乐老师,提倡老师们应该大胆进行创新性教学,在少数民族声乐教学上根据歌曲的需要,完全可以打破传统的欧洲或汉族声乐理念(过分要求声音上下声区统一特点)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