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在线 >> 教学空间 >> 民族师范院校应重视民族声乐教学的特色性

民族地区的民族师范院校应重视民族声乐教学的特色性
录入时间:2011/12/29 18:09: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本人在这方面的进行了探索性教学实践,得到很大的启发。比如;我一位来自壮乡的大一女学生,从小喜欢唱壮族歌曲,本嗓条件特别的好,由于入学前受传统声乐的观念的影响,高声区用的是纯假声,唱民歌时声音暗淡沙哑,没有好音色,原来可以随便唱壮族原生态民歌,入学后不敢唱了,学校学的所谓艺术歌曲,他的音乐修养和和汉语言又跟不上,对自己没有信心,情绪很低落。根据这个情况,我抓住她会说壮语,本嗓好的特点。首先与学生合作编创了用壮语发音的几条练声曲,要求按说壮语的习惯进行发声,学生很快找到感觉,然后在进入发声练习和歌唱训练,经过这样学习,学生的音色变化很大。最后把中声区说话的感觉带入高声区训练,到降八时还要保持说壮语的音色,声音贴后咽壁从头腔和太阳穴发出,结合一点混声训练的方法,在高声区让学生保持真声的色彩。这样的声音干净明亮,贴近原生民歌的声音色彩要求,用这样的声音来演唱壮族歌曲,声音不假、不空了。学生很高兴,她对歌唱又提起了兴趣。到期末考试时学生演唱的《壮乡三月天》高音甩到小字二降B,声音优美,干净漂亮,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得高度赞扬和肯定。同时,我也尝到了创新性民族声乐教学的甜头。

  二、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民族声乐的教学内容最能体现民族声乐的教学特色,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民族地区的民族师范院校在声乐教学上基本按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和大纲进行教学,所选用的声乐教材大多是人民音乐出版的声乐教材为主,从学术规范性来学,那是很权威的,但它缺乏一定的地域性。从民族地区的民族师范院校声乐教师所采用教学方法基本是西洋唱法和汉族所谓的科学民歌的教学模式。从声乐教学的曲目和教学方法上没有体现出少数民族地区高师的教学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外国作品和汉族民歌和现代创作歌曲占绝大多数,几乎所有进校的学生学西洋唱法就必要《我亲爱的》,学民族唱法就必唱《康定情歌》等。实际上形成了用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取代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的状况。为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音乐文化资源,可以采用两种方法来解决;第一是编写具有地域特色的少数民族声乐教材,第二是把地方民歌戏曲引入课堂。

  (一)编写特色声乐教材

  教材是实施教学的重要参考依据,为了规范性、科学性地在民族地区进行民族声乐教学,开发和利用当地音乐文化资源,教育主管部门应组织当地音乐专家篡编本地的民族声乐教材,这种编写要结合当地音乐文化特征,突出地域性,所选的歌曲应当是当地民间歌曲、戏曲或是具有地方风格的各种创作歌曲等,这种教材编写是对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所用的教材进行了补充,突出地域性的特点。特色声乐教材是民族地区高师声乐教学重要参考,也是民族地区进行特色性声乐教学的保证。

  (二)把地方民歌戏曲引入课堂

  为了丰富声乐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把地方民歌戏曲引入课堂。比如,笔者本人所在的广西,有十二个少数民族,很多学生从小受民歌熏陶,对地方民歌戏曲很熟悉,如果好好地利用学生这点基础,在结合科学的方法训练,民族地区的声乐教学课堂一定是丰富多彩,学生学习兴趣大增。笔者曾把一些旋律优美,结构短小的壮族民歌融入课堂,像原生态壮族民族《夜了天》、《劝哥你莫急》、《当初跟你好》、《赶歌圩》、《民族团结花盛开》、“嘹歌”《我的家乡好》等等,这些壮族民间歌曲音调、旋律优美朴实、自然,结构短小,音域跨度不大,对初年级学生的声乐教学非常适合,学生能唱好自己母语的民歌,也感到特别的有成就感。而广西彩调和文场(是一种用广西官话(桂林、柳州话)演唱的民间戏曲)很多唱段也很适合声乐教学,例如广西特色戏曲彩调《王三打鸟》麻姑妹演唱的选段《纺棉花》,不仅需要声音优美,还带有一定的身段表演,很适合女声演唱,而广西壮族题材电影《刘三姐》,由刘三姐演唱的歌曲《多谢了》,《唱山歌》是用普通话演唱,以上的歌曲选择是按少数民族学生接受的心理去分析,由浅入深,因材施教进行教学。教与学的完美结合,不仅使声乐课堂丰富多彩,同时也突出了民族声乐课堂教学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