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直在做一个磨合工作,培养我们两个人的默契度,就像造房子打地基一样。”徐老师说,音乐是艺术门类里最抽象的一种,它摸不着、抓不到,不像画画还可以用肉眼看见,所以音乐很难用语言去表达。
一开始,楼样不太听得懂徐老师讲的东西,或者只能理解很小一部分。慢慢地,师徒之间的默契度越来越高。现在往往是徐老师说一句话,楼样不用几秒就可以完全理解并表达到指尖上。
这半年的时间显然没有白费,这种心灵教育的效果很快就体现出来了。
对于音乐,楼样是真的热爱也真的理解,他演奏的时间充满自己的艺术个性,既忠实于作曲家又不缺自己的风格。在他的音乐世界里,没有压力、没有煎熬、更没有强迫练琴的痛苦。
挑战
用练习有缺陷的曲目参赛
半年后,徐洁老师开始寻找适合楼样的曲目让他练习,对音乐,楼样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感觉,就像是已经走入了音乐里,和音乐融为一体。
楼样坦言,自己也有练琴练得快要崩溃的时候,但往往走了出来,就会有柳暗花明的感觉。
不同的比赛伴随着楼样的音乐生涯,每一次得奖对他都是一种激励,都让他对音乐的热爱更增进一分。
徐老师往往会拿楼样练习时有缺陷的曲子让他参赛。“这样他就会更加努力地去克服困难。”徐老师说,“但我们从不拿比赛去束缚他,得不得奖并不是最主要的目的。”
比如这次香港亚洲钢琴公开赛,虽然一举获得四个奖项,但楼样觉得更宝贵的是评委会从六个不同方面给出的评价,以及一些详细的评语。
适应
除了钢琴也爱文史英语
没有了学校应试教育考试体制下的压力,楼样学习和休息的时间可以由自己自由支配。
起初的摸索阶段,黄放给儿子每个时段都有严格的作息安排,早上几点起床,几点至几点练琴,中午几点休息,下午、晚上,等等,她想让儿子明白,退学不是为了回家来玩,那时她紧张,楼样也紧张。
慢慢地,随着楼样对于这种模式的适应程度日益加强,这些条条框框也就变得不起作用了。
“楼样自己对音乐有一个兴奋度,他自己也爱学。”黄放说。
黄放给楼样请了浙大中文系的老师教授文史,又请了外教教他英语。对于楼样来说,学习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文史老师风趣幽默的语言,让楼样对学习文史方面的知识抱有浓厚的兴趣。
“他学习文史,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了解历史的故事、含义,并不是死记硬背,这样就不会忘记了。”黄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