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月轩,一位只有左臂左足的残疾人。这一辈子,他不仅仅用残缺的肢体演奏了一首首优美的乐曲,更以自己的心灵演绎了一种梦想,一种感悟,一种人生,奏响了——“乐痴”的生命交响曲
每天上午10时,从云和县云和镇车站路一幢毫不起眼的平房里,总会飘出一阵悠扬悦耳的器乐声,有时是用二胡演奏,时而宁静深远,时而气势恢弘;有时是用琵琶轻弹,“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更多的时候是以扬琴伴奏,慢奏时音色如叮咚的山泉,快奏时音色又如潺潺流水。
演奏的乐器多达数十种,一年365天,他不停变换.;演奏时间从10时到11时,他如时钟般精准不误;演奏原创歌曲,他是才华横溢的作词家。
他叫周月轩,一位只有左臂左足的残疾人。
他弹奏的,不是一首纯粹的乐曲,而是一种态度,一种感悟,一种人生——
天赋:
凭一技之长进乐团,为谋生、更为兴趣
周月轩对于乐器的喜爱,无关基因遗传,因为家中父辈世代行医。而他对于乐器的无师自通,完全出于“天赋使然,勤奋卓然”——这是妻子的“八字真言”。
1946年,周月轩出生于温州市平阳县,在家中众多的兄弟姐妹中,唯一能与“乐”字沾边的,便是兄长的那把二胡——仅用于养家糊口的“工具”。
对于乐器,他有一种超然的敏感,“小时候,只要有人在弹奏乐器,我远远地就能听到,那种吸引,情不自禁。”他回忆着过往的点滴,每到那个时候,他便会放下手中正在干的活儿,静静地驻足聆听。
然而,为生计奔波不停的兄长并没有时间和精力教授他拉二胡的技艺,他只能在一旁仔细观看、认真揣摩,看看左手如何拨弦,右手如何连弓。甚至,兄长从不让他碰自己的二胡,生怕年幼的弟弟“一不小心就弄坏了自己吃饭的家伙”。
只有独自在家时,他才会偷溜进房,关好门窗,尽情地享受着那把心神向往的二胡给他带来的满足感,虽不懂音律,却依旧拉得如痴如醉。
于是,二胡便成了他学会的第一种乐器!
上学后,他是学校里的文艺骨干,贴大字报、做宣传、组织活动,却没有一样是与乐器沾边的,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到乐器,对此,他很是沮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