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仁平
载《人民音乐》2010年第10期
海报
(一)
相对于钢琴与小提琴,其它西洋乐器独奏作品以及独奏协奏曲的创作,在我国长期处于一个较为黯淡的局面。
这除了钢琴与小提琴在乐器世界具有特别优越的地位外,最重要的原因主要是相对于管弦乐特别是各种编制灵活、组合翻新的室内乐创作的蓬勃发展,整个独奏乃至独奏协奏曲体裁在全球范围内的二十世纪专业音乐创作中,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冷遇。这甚至与奏鸣曲式在二十世纪的逐渐式微也密切关联。我们很难想象离开了奏鸣曲式,还会有古典主义时期独奏作品的皇皇巨著——贝多芬三十五首钢琴奏鸣曲?!
而中国的专业音乐创作也恰恰才起步于20世纪。时代的背景,国情的需要,民族的追求,既促成了《梁祝》、《黄河》这样的小提琴、钢琴协奏曲名篇,也确实没能给中国包括大提琴在内的其它乐器独奏音乐作品的创作提供一个足够丰厚的沃土。
尽管如此,锐意进取、奋起直追的中国作曲家仍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为大提琴音乐创作,做出了一定的历史贡献:桑桐的《幻想曲》(1951年),刘庄的《浪漫曲》(1954年),陈铭志的《板车》(1973年),黄安伦的《舞诗》(1981年),葛甘孺的《遗风》(1982年),郭文景的《巴》(1982年),瞿小松的《山歌》(1982年)、《大提琴协奏曲》(1985年),叶小钢的《中国之诗》(1982年),张千一的《为四把大提琴而作的乐曲》(1984年),许舒亚的大提琴协奏曲《索》(1984-86年),朱践耳的为大提琴与打击乐而作的《第八交响曲》(1994年),以及徐孟东的《远籁》(1994年)等等。应该说,中国大提琴音乐创作的发展线索,基本上切合了中国现当代音乐创作整体风格的历史演变:从民族风格的浪漫主义(20世纪80年代之前)到追求新音响的现代主义(80年代)再到多元并存的后现代主义(90年代以来)[①]——尽管“格罗夫”把创作了《遗风》的葛甘孺称为“中国第一位先锋派作曲家”[②]还是不太恰切。
特别需要提及的是,上述大多作品在各级各类作曲比赛中获奖,而郭文景、瞿小松、叶小钢等人的作品,则同在1982年美国“齐尔品协会”作曲比赛中获奖,瞿小松与叶小钢更是并列一等奖。这倒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指向明确的作曲比赛对于推出新作品,特别是对于作曲家们不太热衷的一些领域的音乐创作,有着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我们甚至还会很自然地回想起,正是齐尔品当年在1934年11月发起举办的“中国风味钢琴曲创作征奖比赛”,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钢琴创作的发展并迅速达到了第一个高峰。
也许有鉴于此,并恰逢中国上海世博会的召开,2010“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首设了大提琴原创作品比赛,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征集2000年以来的——并自然包括专为本次比赛而创作的——原创大提琴作品。这样,2010“上海之春”大提琴原创作品比赛,就妥帖地发挥了新世纪中国大提琴音乐新成果的全面检阅与集中展示的重要作用:既总结、推广了我国过去十年的大提琴音乐创作的优秀成果,又引导和促进了未来大提琴音乐创作乃至整体音乐创作事业的良性发展。
(二)
评委会
2010年3月16日晚,由陆在易(组委会主席)、徐孟东(评委会主席)、杨燕迪、陈钢、郭文景、叶小钢、敖昌群、俞明青、曹敏等九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与大提琴家所组成的评委会,经过紧张而有序的评审工作,遴选出梁楠的《古·琴》等八部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 ,以及权吉浩的《念白》、夏良的《古林随想》等九部作品获得优秀奖。接着,2010年5月9日晚,获奖的八部大提琴作品,作为2010“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重要节目之一,在贺绿汀音乐厅举行了公演音乐会。
作品名 |
作曲者与指导教师 |
演奏者 |
排名与等次 |
《古·琴》 |
梁 楠;尹明五 |
蔡菁婧;郑 琳 |
一等奖 |
《林冲》 |
方岽青;叶小钢 |
黄北星;郑 琳 | |
《琴呓·弦语》 |
霍 音;赵长远 |
黄韵彦;钱蕊嫣 |
二等奖 |
《断桥约》 |
徐 可;陈 钢 |
陈 峥;蔺溪鹏 | |
《思绪由远及近》 |
马懋玄;郭文景 |
陈少俊;钱蕊嫣 | |
《追逐的光》 |
彭荣鑫;丁 缨 |
何思昊;彭荣鑫 |
三等奖 |
《阿细素描》 |
于 川;叶小钢 |
王 梓 | |
《幻想曲》 |
商沛雷;郭文景 |
王知临;商沛雷 |
评委会工作会议
郭文景、叶小钢
评委会主席徐孟东教授颁奖音乐会致辞
音乐会现场
笔者有幸在比赛结果揭晓后的第一时间获得了所有获奖作品的乐谱与音响,并与我的《中国新音乐》课程班的同学评议、共享[③],进而还现场聆听了后续的获奖作品音乐会。有一些初步感受,略述如次。
纵观八部获奖作品,就创作灵感或切入点而言,主要有“传统文化”与“即时思绪”两大类——很巧合的是各占半壁江山——这其实从作品的标题中也能清晰地辨别出来:前者如《断桥约》就充分发挥了大提琴的特殊滑奏法来模仿戏曲音乐中韵白声调,并试图表达《白蛇传》中许仙与白素贞凄美而复杂的感情;《阿细素描》则相应包括取材于优美柔情的阿细民歌“爱情歌”的“山歌”,与取材于阿细人节奏鲜明、情绪欢快的民间舞蹈“跳月”两大部分;而《林冲》则用强有力的大提琴拨奏配合以钢琴声部的打击乐化处理,刻画了林冲风雪奔梁山的形象。至于《古·琴》,也通过秦腔苦音的音调,结合大提琴和钢琴的特殊奏法,描绘古长安深远的意境与古文人儒雅的神韵。但它的脱颖而出,恰恰就在于民间素材运用的节制与内敛。
相对于“传统文化”类作品有民族民间音调作为依据或者出发点,“即时思绪”类作品则更倾向于比较共性的现代音乐风格,并在此基础上努力追求有特点的表达。比如《追逐的光》与《幻想曲》都注重运用动态与静态的有机结合,传达出“人”或遐想或凝神或沉思或焦灼或踌躇或失落的不同神思;而《思绪的由远及近》则在外部形态上注重速度由慢到快的直线上升,在内部音调发展中注重从复杂到简约,从朦胧到清晰——你甚至终于又依稀听到一支似曾相识的“歌”——的演变。是的,琴声渐行渐远,而思绪由远及近。我承认,这是八首获奖作品中我比较偏爱的一首:尽管它远不是第一名,最起码它不落俗套——通常情况下十有八九是琴声渐行渐远,思绪也由近及远。
另外,作为惯例乃至最高追求,独奏器乐作品以及独奏协奏曲的品质,向来追求作品结构与乐器特点的有机结合。只是随着音乐历史的发展演变,特别是二十世纪以来的音乐创作,作曲家有越来越注重作品整体结构的个性表达而相对忽视乐器本身性能特点的倾向。其实,这在古典、浪漫主义时期独奏协奏曲华彩段由“演奏家自由发挥”到“作曲家明确写出”到“纳入整体曲式”的发展演变中,就已初显端倪。以此来观察2010“上海之春”大提琴原创作品比赛的八部获奖作品,《林冲》等作品更发挥大提琴的乐器特色,《思绪的由远及近》等作品更注重音乐的逻辑发展,而《古·琴》则相对较为均衡。
至此,2010“上海之春”大提琴原创作品比赛“希望通过此次比赛,选拔出一批既保持中国音乐特色、又融合世界现当代创作技法,兼具可听性、创新性、艺术性的优秀大提琴原创作品。”的理想基本实现。
还记得比赛结束之后,上海市音乐家协会主席、本次比赛组委会主席陆在易先生很认真地对我说过一段话:“纵观近年来的音乐创作,成绩应该予以充分肯定,但其中有一个问题,是那样明显地凸现在人们的面前,这个问题如果直白地说,也就是现代技法、前卫意识不应与‘难听’划等号。这个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创作界的注意。因此,本次比赛,经过充分讨论并征求意见,将可听性、创新性、艺术性的统一写进章程。假如通过这次比赛,有若干首作品,甚至一两首作品留下来,成为经常演出以至进入大提琴教材,那就是这次比赛的莫大成绩。根据我的观察,此次比赛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我预计这个成绩是可喜的。”
祝愿中国历史最为悠久、向来以“力推新人新作”为特色的——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当年就是从“上海之春”展翅高飞、飞向世界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为我国音乐事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不断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三)
古人云:“不薄今人爱古人”。这既值得我们之于专业音乐创作事业具有强大能动作用的诸如政府文化部门、专业音乐教育、音乐表演机构、音乐社会团体乃至企业文化单位等等的思考与借鉴,更应该是文化艺术评论领域里与批判精神并行不悖并值得关注乃至提倡的审美视角与价值取向。因此,我也以鼓励的态度,粗略地述评了2010“上海之春”大提琴原创作品比赛及其获奖作品。当下,全球范围内的专业音乐创作空间仍然不够广阔,中国的音乐创作事业也仍然任重道远。而构思周密灵动、目标明确高效、运作公平公正、资源能动合理的作曲比赛,也将仍然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作为有力促进我国音乐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历史地看,对于独奏音乐作品的创作来说,充分发挥表演艺术家与教育家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比如,20世纪杰出的大提琴艺术家罗斯特洛波维奇,就以他出神入化、富有魅力的演奏,吸引了诸如布里顿、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梅西安以及布列兹等众多作曲大家为他其实也是为音乐世界创作不少大提琴音乐作品;再如,国际重要的演奏比赛也开始陆续加入20世纪现代音乐作品乃至专门委约作品作为规定曲目;事实上,中国民族器乐作品——包括一些西洋乐器独奏作品——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也仰仗于演奏家们的创编;即使20世纪的钢琴独奏作品以及协奏曲创作的相对较为活跃,甚至也都与诸如斯克里亚宾、梅西安、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等作曲家兼钢琴家的双重身份,以及绝大多数作曲家的钢琴演奏都还不错,密切关联。这些现象、创意与措施,对于促进音乐创作特别是独奏音乐作品的创作,并形成创作、表演与教育的良性互动,都不无启示且大有裨益。事实上,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国内诸如中央音乐学院2007起连年举办的“帕拉天奴作曲比赛”与上海音乐学院举办多年的“百川奖作曲比赛”等等,都开始发挥表演艺术家与教育家的重要作用;而作为2010“上海之春”大提琴原创作品比赛项目的总策划与获奖作品音乐会的艺术总监,上海音乐学院的大提琴演奏家、教育家曹敏教授,更是全程参与、亲历亲为,既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又让他乃至上音的大提琴教学获益匪浅;特别是2006年起开始举办并趋于稳定、持续的北京国际音乐(表演)比赛(http://www.bjimc.cn/),也建立起委约中国作曲家创作指定比赛曲目的长效机制:2006年的长笛比赛委约叶小钢创作了《十二月的菊花》,2009年的单簧管比赛委约何训田创作了《香之舞》,2010年比赛项目恰好也是大提琴(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66330406),继续委约何训田创作。
北京国际音乐比赛2009、2010年度委约作曲家何训田
2010北京国际音乐比赛大提琴比赛评委会
上海-北京,南北呼应,2010必定是中国大提琴艺术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大年!
2010年6月20日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