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达42斤的铜鼓,来自广西河池市东兰县三弄乡弄宁屯的蒙胜文一口咬住铜鼓边缘,把铜鼓咬了起来。
3月17日,广西河池市在南宁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本月30日将举办首届东兰国际铜鼓文化旅游节。蒙胜文的表演,引来了围观者的啧啧称赞。
蒙胜文从12岁开始,就和父亲练习咬铜鼓,今年46岁的蒙胜文,咬铜鼓的表演出神入化。他一面咬铜鼓还一面手舞足蹈。
东兰县县长黄贤昌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如果将多姿多彩的东兰铜鼓文化比喻成一部长篇小说的话,那么蒙胜文的表演仅仅是这部长篇中的一小节。如今已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东兰传世铜鼓,是广西民族民间文化的奇珍异宝。目前全世界馆藏铜鼓2400多面,其中中国馆藏1400多面,而东兰县就有传世铜鼓612面。东兰传世铜鼓展示的是年代的符号,一面铜鼓,可能是一场战争的记忆;一面铜鼓,也印刻着当地壮瑶民众的悲欢离合。
黄贤昌称,在中国大炼钢铁时代,东兰铜鼓险遭灭顶之灾。但由于东兰人民视鼓如命,不少民众为了保护铜鼓,四处花钱买回钢材抵掉铜鼓,才将这些珍宝保存下来。
据介绍,古时候,铜鼓的作用很多,有用于祭祖的,也有用于娱乐的,同时还用着战时的通讯工具,用以号召部族进行战斗和驱盗匪。如今,东兰铜鼓已成为当地民众的吉祥之物,成为东兰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的根基及精神家园。去年8月, 东兰县音乐铜鼓制造项目开工建设。东兰将充分开发利用铜鼓文化这一特色品牌,将东兰音乐铜鼓打造成著名的旅游文化产品。
黄贤昌称,去年春节期间,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河池视察抗旱救灾工作。他来到东兰县教师谭安益家慰问,欣然敲打音乐铜鼓,以《新年好》曲调祝福河池人民新年快乐。黄贤昌透露,本届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观众将有幸一睹用多面铜鼓敲打出音乐曲调的壮观场面。
河池市副市长黎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铜鼓文化包括了歌谣文化、稻作文化。是多元性和独特性融为一体的民族文化遗产,其活态性、完整性成为绵延千古、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活化石”。铜鼓集冶炼、铸造、雕刻、绘画、装饰、音乐、舞蹈和宗教于一身,铜鼓文化曾流行于中国西南各省及泰国、缅甸、柬埔寨、老挝、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铜鼓是中国西南和东南亚许多民族历史文化的典型体现,是这一地区古代共同的文化载体。
黎丽称,本次文化旅游节,将邀请东盟国家的民众携铜鼓前来交流。河池有意借助这一跨国文化遗产,把广西河池打造成为以铜鼓文化为载体,促进东盟各国文化交流的平台。(记者 蒋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