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解决了高音问题,每当唱高音时,就会觉得很舒服,声音得到了解放,感到很自由,会感到豁然开朗。
最后要说明的是,在声区统一方面要求做到的歌唱方法的统一、声音位置的统一以及音色的统一等等,是相对而言的。高中低三个声区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音色上都是有一定差异的,否则就没有高中低之分了。例如声音的位置,即面罩共鸣的感觉,相对而言就没有高声区那么明显,但不能因此就认为高声区与低声区的声音不统一。所以只要做到各声区的声音相对统一,才符合歌唱的原则。
民族声乐也如此,也是该放松的地方放松该收紧地方的收紧,但在民族声乐中,有时在特色风格需要的情况下,也会有诸如气息浅,白等特点。
西洋声乐声区衔接方法的介入,使我国民歌的表现力更加丰富,使歌者能驾驭难度更大的作品,也使作曲家少了很多顾虑,因此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建立良好的声区衔接,尤其是中高音声区的衔接对歌者的意义是相当重大的。
三 在借鉴西洋声乐声区衔接方法的同时,怎样体现我国民歌风格特点
前面叙述了诸多民歌演唱中借鉴西洋美声来发展我国民歌声区衔接的方法经验,但是,如何在借鉴良好方法的同时,怎样保持我国民歌自己的特色特点,也是非常重要的。正所谓民歌,为本民族歌唱的声音才是民歌,因此,一定要具有本民族的特色特点。那么,如何建立既有西洋声乐特点又带有民族风格的声区衔接呢?下面,阐述几点。
前面说过西洋唱法的呼吸,在这一点,美声和民族应该是相通的,有时,为了体现一些我国民族民间的特色演唱,更要求民歌演唱者有良好的呼吸,并良好的保持。但是,民族唱法中,更要求歌者清晰的咬字,有时为了表现一些特殊的场景风格,要求歌者依据一定的情况来浅吸气、小腔歌唱,有时甚至会需要美声中忌讳的“白”。例如,在山西民歌《大红公鸡毛腿腿中》一大串快速的道白,就很要求这一点。声区的衔接也如此,在民歌演唱中,更要求歌者在声区衔接时痕迹小,这样才能体现我国民族的特色。
总之,当今民歌演唱中良好的声区衔接的建立是中西声乐发展的共同结晶,只有取其之长、避其之短才能使其发扬光大。
参 考 文 献
(1)《民族声乐的发展和提高》—汤雪耕,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04期01版
(2)《民族声乐理论教程》—孟新洋,柯琳,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
(3)《多多的实践,大胆的创造—对唱法问题的一点意见》—赵沨,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01版
(4)《以我为主,融化其他》—李桂林,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07版
(5)《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邹本初,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01版
本文作者俞雷,系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王厂中学教师。
转载本文时请注明来源于中音在线,请勿将本文用于商业用途。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