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十面埋伏》叙述了发生在公元前206至202年刘邦运用韩信的“十面埋伏”和张良的“四面楚歌”之计,在垓下彻底打败项羽的情景。《霸王卸甲》以同样的历史故事为题材描述了两军激战和楚军的英烈悲壮的战争场面。《海青拿天鹅》叙述了元代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用海青追捕天鹅的情景,生动的表现了少数民族雄健、尚武、勇敢的拼搏精神。这一声声一曲曲生动的艺术形象均与文学题材描绘的人物、故事紧密相关,具有鲜明的文学性。
四、标题性
标题是作曲家艺术创作的目的和依据。标题音乐的创作展示了作曲家以标题为依据,进行周密的艺术构思,选择能体现构思的独特的结构样式,并运用各种音乐手段创造出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标题音乐的文学性,体现在它是以文字或标题阐明作品思想内容的器乐作品,其渊源可上溯至十六世纪前。十九世纪上半叶深受欧洲浪漫派作曲家推崇并使用。由于标题音乐易于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它在器乐作品特别是在我国传统民间乐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琵琶武曲在艺术构思和段落结构上经常使用文学性标题,形象化的为听众提供了丰富的想象。我们仍以《十面埋伏》为例。该曲除序部与尾声外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琵琶用长轮、凤点头、摭分、摭扫等手法为听众展示了战鼓雷鸣、旌旗林立、威武的汉军与楚军对垒的古战场战前准备的画面。第二部分是作战情景。“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各段中,琵琶用滚、煞音、绞弦、并弦、拍、夹扫、扫轮、推挽、滑奏等各种技巧把两军短兵相接、厮杀与呐喊、呼号震天、如雷如廷、千军万马驰聘疆场的激烈壮观的场面展现在听众面前。第三部分“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国凯里”“诸将争功”“得胜回营”是战争的结局。听众仿佛看到楚军的突围、汉军的追击、项王拔剑自刎的悲壮与刘邦大获全胜的场面。从以上这些段落的标题可以清晰的看到垓下决战的战争场面与故事发展的全过程。
可见标题音乐对表达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对演奏家诠释作品,对欣赏者理解作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有了文学性标题,演奏家们才能成功的完成艺术的再创作。当然并非器乐作品脱离文学标题就无法理解,它更主要的是通过对具体的音乐表现以揭示作品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