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侗族大歌的家族传承方式及其文化内涵
(一)、侗族大歌主要传承方式:家族传承
歌队:是指侗寨中存在的大大小小演唱小组,每个歌队3—几十人不等,按年龄组合成儿童歌队,男声歌队,女声歌队,老年歌队等。歌队平时各自干自家的活,夜晚或闲暇之际,聚在歌队中的头领——歌头家里,一边做些针线活,一边练习唱歌。
歌头:是歌队的带头人,是侗族大歌高音声部的完成者,此人唱技高超,反应敏捷,能够带领歌队“走寨对歌”。
歌师:侗族大歌的灵魂,他(她)的平时任务是负责全寨歌班的训练工作。孩子4、5岁时入歌班学唱,除了生产劳动,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歌师的教育下成长。女孩一般直至出嫁,离开族人为止。侗族一直有小孩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传统。歌师教族人唱歌是不收取费用的。
(二)、家族传承方式的文化内涵。
侗族所在位置的偏远以及群山环绕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该民族要聚族而居,注定了其文化的传承方式必须以家族传承方式为主。歌师、歌头、歌队的关系,实际上是其内部的一种组织结构,三者的存在状况及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侗族大歌的存在状况与水平高低。侗族人为了能在社会活动中占据有利地位,往往倾全族、全寨之力打造好本族的歌队,也正是这种指导思想,使得侗族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保存下了独特的文化形式。
侗族中歌师、歌头、歌队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依并存的。侗民们尊重歌师,热爱生活,认真唱歌。世世代代的喜怒哀乐都在这歌中,唱丢了一首歌,可能就丢了侗族人的重要的生产、生活信息。这对于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尤其重要,这种传承方式实际上已经成为他们教育、培养后代的手段,实践证明了这种手段的稳定性与权威性;这种传承方式,也反映着一个民族文化从远古走到今天的一个理由,这个理由也许正是今天许多民族文化消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结语
研究侗族大歌的文化发现:它折射出的不但是一种独特的审美观,更是在讲述是一部民族史。随着中国经济浪潮的汹涌澎湃,遥远的山寨也逐渐骚动起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思想发生了变化,表现在行为上是走出大山,走进城市。昔日的歌队成员正在变成城市中的“草根”,导致其内部组织结构正在遭到破坏,侗族大歌面临诸多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