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三苏乡新西村有八位农民,她们“不务正业”,搞起了农村女子乐队,她们东奔西走,丰富了群众生活。在刚刚过去的“东坡区迎接建党90周年文艺晚会”上,她们用精湛的表演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在电视台举办的“我型我秀”节目中,她们深受电视观众喜爱;在三苏乡的田间地里,她们或用歌曲,或用快板,将国家政策一一宣传……她们就是东坡区唯一一支由八位普通女农民组成的专业女子乐队“新西村女子乐队”。
从坝坝舞到女子乐队
“坝坝舞”是最近几年在农村流行的休闲娱乐方式。而在2009年,新西村一些村民的舞蹈跳得非常好,于是村民汪俊华灵机一动:“为何不建立一支专业的队伍呢?”几经筹备之后,汪俊华选了几位舞跳得好的村民组成了一支队伍。这支队伍发展到后来,就是新西村女子乐队,汪俊华任队长。
2009年底,东坡区计生局领导要到三苏乡陈沟村慰问独生子女家庭户,要求乡计生办搞几个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的活动。接到任务后,三苏乡相关负责人与新西村联系,希望新西村的这支舞蹈队能出几个节目。于是,在村支书的带领下,她们学会了《喜看农村新面貌》、《计划生育就是好》等节目。表演当天,舞蹈队得到了东坡区计生局的肯定。计生局领导当即表示,给予舞蹈队5000元的经费支持。
成绩得到了认可,如何才能让团队更专业?而要成为受农村人喜欢的艺术团队,光跳舞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学习各种乐器。但是,团队成员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连“do、re、mi”都不懂,何谈学习乐器呢?
而且,村上有一些会乐器的男士听说她们的想法后,还泼来了冷水:“她们都把乐器学会了,我手板心煎鱼给她们吃。”听到这样的话,团队成员不仅没有泄气,反而更加坚定了信心,在心底默默说:“男的学得会,我们女的也一定能学会。我们不仅要学会,还要组成一支女子乐队。”
八位女农民的艺术情怀
打定主意后,汪俊华找到了村委会主任朱德君,希望朱德君能帮忙为她们找个师傅,教她们学习乐器,为成立女子乐队奠定基础。而买乐器的钱,则表示由乐队成员自己掏。随后,朱德君介绍了一位姓马的唢呐老师到新西村帮忙。
买好长号、短号、中号、电子琴、架子鼓等乐器,这8位农民走上文艺之路。
由于没有任何音乐基础,她们学起来非常困难。不认识谱子,她们就用汉字来标注;白天要忙农活,没时间练习,她们就利用晚上和下雨天的时间,努力学习;嘴磨出了血泡,她们咬紧牙关,继续坚持。“那时,他们走路都在练习,有的人嘴巴吹得根本吃不了东西,但仍然没有放弃。”朱德君说。
“在最痛苦的时候,也有过放弃的念头,但既然选择了,就不能后悔。”汪俊华说。
几个月后,她们终有所成。由汪俊华、殷慧冰、黄菊英、王菊珍、殷晓莉、祝树枝、郑群珍、伍利华8人组成的新西村女子乐队正式成立,起名“新西村文艺宣传队”。“"新西村女子乐队"这个名字是我们后来改的。因为乐队成员都是女的,所以就叫女子乐队。名字改了,我们的初衷不会变,我们会继续深入田间地头,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对我们国家的一些政策进行宣传。”乐队队员纷纷说道。
让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富”起来
新西村女子乐队成立后,她们除了宣传国家的政策方针外,还常常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免费表演。在传统节日里,他们都会带上多姿多彩的节目,为村民表演。
“最近几年,咱农村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户户修起了小洋楼,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非常好了。但是,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不是很丰富,我们会继续努力,以我们的方式让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富"起来。”汪俊华说。
高胡 高胡又称粤胡、南胡。是本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广东音乐家吕文成将二胡习用的丝弦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