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鹿城广场跳左脚舞的人群一眼望不到头;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广场的“嘎光”人山人海……这是云南省文化馆举办首届“大家乐群众文化广场舞蹈大赛”的生动场景。
2010年以来,云南省文化馆围绕“文化乐民”“文化惠民”主题,以文化五大品牌为抓手,开展大型文化活动:云南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等活动有声有色。
阵地活动风生水起
云南省文化馆在实现免费开放文化馆的重要工作中,为规范化、长期化、科学化、标准化、服务化的目标而不断努力。
成立于1956年的省文化馆,改革开放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从占地2.3亩的翠湖北路搬迁到占地22亩的人民西路新址,如今,演出厅、钢琴房、戏剧排练室、电子阅览室、群文活动广场等一应俱全。
为丰富各地群众文化生活,省文化馆自筹经费,将群文活动开展得风生水起。
从去年11月份开始,在全省129个县级文化馆举办为期7天的“大家乐广场舞蹈推广”舞蹈教员培训班,培训了130名教师,并将这一成果推广普及到全省各地。
大力开展馆办艺术团——云南聂耳合唱团的演出活动。合唱团如今已发展到一团、二团、三团,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演出,全年总计演出40多场。合唱团参加了“保护七彩云南大型合唱音乐会”,以及“第二届中国福保乡村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演出。
在参加2010年全国“群星奖”评奖时,省文化馆高度重视,精心策划,最终我省入选“群星奖”决赛的作品有9个作品获奖;“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云南群众文化》季刊等4个项目获项目类奖项;省文化馆以及基层文化工作者等3名人员荣获“群文之星”称号。成为我省历届报送“群星奖”作品中入选最多、获奖最多的一次。
在上海世博会期间,省文化馆编创的“云南周开周仪式”赢得了满堂彩。绚丽的迎宾演出、大型花车巡游和《七彩云南》游演、庆典广场《激情云南》演出,共800多人的演出队,轰动上海世博园……
积极参与“非遗”保护
云南省于2000年颁布了《云南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民族民间歌舞乐是体现“非遗”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省文化馆不遗余力地做好组织、策划和演出工作,目前,已举办6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产生了一大批优秀节目。
2010“中国文化遗产日”云南省系列活动中,省文化馆邀请来自全省各地39项“非遗”项目的39名传承人,进行传统手工艺现场展示、展销活动。在第二届中国(福保) 乡村文化艺术节期间,省文化馆组织了《乡村记忆》“非遗”展。由“天工开物”(“非遗”传统工艺展)和“绣美乡村”(民族民间刺绣精品展)两部分组成,从全国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精选出45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优秀的民间传统技艺参展,获得各界好评。
同时,先后组织多个项目参加全国性的展览展示活动,为传承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传承人作品被收藏件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目前,省文化馆已组织完成我省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10个项目的修改、撰写工作;参与完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十二五”时期(2011—2015)保护规划书》的编制、评审工作等。积极实施“非遗”进校园项目活动。建立“非遗”数据库。承担名录项目及其传承人的文字、图片和影视音像资料档案库的日常管理任务。
努力实现“免费开放文化馆”
在深化文化馆改革中,根据国家有关指示精神“推进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免费开放,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的要求,到2012年底前,所有文化馆将免费向社会开放。
为此,省文化馆开拓创新思路,探索有益路子,采取扎实有效的工作作风,为实现广大群众无障碍、零门槛进入文化馆开展活动而努力。
目前,省文化馆实施了两个步骤:一是开放广场,每天定时派出业务人员,免费教学广场舞蹈,参与的群众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二是开放“群星苑”排练室。在排练室还设有一个简易舞台,能适应各种演出。群星苑开放后,业余京剧一团、二团能在这里长期排练和演出,艺术水准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在参加全国以及地区性的票友比赛中,均取得优秀成绩。
近期,全省掀起广泛的文化馆硬件建设高潮。省文化馆的改造建设已近尾声,红河州与楚雄市文化馆新馆,正敞开大门迎接群众;罗平县与师宗县的新馆建设,其规模、档次、设计水准,均达到较高水平。来源:云南网 记者:李悦春 李开义 通讯员:倪金奎
钢琴(piano forte或forte piano),简称piano,是一种键盘乐器,用键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