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在线 >> 教学空间 >> 谈戏曲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教学

谈戏曲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教学
录入时间:2012/1/11 13:21: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下面本文就从发声、吐字、行腔、用气、润腔、韵味及情感表现等几个方面谈一下如何唱好戏曲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

  一、发声

  1.歌唱发声的基本原理

  在发声方面,戏曲演唱与民族声乐演唱在声音发出的程序上有着共同的规律,都是由呼出的气流,震动位于喉部的声带(两片对称的薄膜),发出声音。声带本身被震动后发出的声音称为“基音”,这种基音微弱单纯,既不能传远,也无法变化音色,必须经过喉腔、咽腔、口腔、头、鼻腔、胸腔等这些共鸣腔体的共振与调节,才能变为响亮而优美的声音。

      2.歌唱声音的分类及辨别

  演唱戏曲风格作品,又有其独特的个性。首先,戏曲表演程式规定戏曲演唱必须按“行当”区别声音特色,生、旦、净、丑四个行当,有着不同规定的声音造型。其次,不同剧种由于剧种声腔的规定性,即使是同一行当,也可以因剧种声腔不同而在发生演唱上区别甚大。再次,同一剧种中,不同流派的唱腔,也形成了各派的独特风格,亦造成一种规定性。因此在演唱戏曲风格作品是首先要分析清楚作品适合的行当、声腔及流派。如演唱《党的恩情永不忘》,首先要了解这是秦腔现代戏《雷锋》中的一段唱,由【苦音慢板】与【二六板】组成,在发声时就要注意语音的特色,,唱段中每一乐句基本是前髙尾低,转换明显,演唱者应善用旋律的流动来表现语言的语气、情感。再如《劝千岁杀字休出口》,此唱段出自京剧《甘露寺》,演唱时,声音的整体气氛要松弛流畅,以咽喉及口腔共鸣为主体,向下要延伸到胸腔,向上要有音柱的感觉,这种音柱的声音感觉,可从打哈欠时耳部部位去体会,使声音产生力度感。

  3.歌唱中的“真”、“假”声

  歌唱发声时,从高声区下行到低声区,或由低声区上行到髙声区, 声音运动变化的形态是不一样的。所谓“真声”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真嗓、大本噪,它所发出的声音结实有力、纯朴淳厚,没有虚浮的感觉,一般是中、低声区自然地发声方法。这时的声带整体闭合良好,保持一定的张力,声带受气息冲击全部震动发声。“假声”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假嗓、小嗓子,它所发出的声音不太真实,稍有轻浮空虚的感觉,大都是指髙声区运用的半自然发声方法。这时声带的张力增大,声带一部分完全闭合挡住气息,另一部分受气息冲击,在其边缘或局部产生振动发声。

  二、吐字

  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历来就非常讲究演唱的咬字、吐词,通过咬字吐字表现出来的唱词,蕴含着汉语言的韵律美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明朝的魏良辅在《曲律》中曾指出:“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一绝;板正为一绝。”他提出的三绝当中,“字清”摆在第一位,可见其重要性。而戏曲风格的作品,由于声腔、语音、声调的不同,在演唱时的咬字吐字,更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

  根据把汉字字音划分为字头、字腹、字尾的结构形式,以及传统声乐理论把吐字咬字归纳为“出字”、“引长”、“收声”的过程。二者统一起来就是:咬准字头、延长字腹、收清字尾。这可以说是比较正确的咬字吐字和以字行腔的方法。

  演唱好戏曲风格的声乐作品还必须把“十三辙”与发声技艺结合好。“十三辙”是近代、现代戏曲创作广为应用的戏词韵目。主要是指将相同相近的主要元音和尾音相同的韵母归为一类,可以说“十三辙” 即“十三韵母”或“十三韵部”。它基本上概括了全部汉字的辙韵情况,在全国各剧种中影响很广,凡属皮黄系统及梆子系统的各剧种都采用“十三辙”。京剧的戏词及演唱,则更是讲究“十三辙”的运用,但戏曲圈里的人常用的是“合辙押韵”、“辙口”等说法。“十三辙”与普通话的韵母,关系十分紧密,“十三辙”是对普通话韵母及尾音的归纳与概括,普通话中38个韵母,全部纳入了这十三个辙韵中,对于戏曲编剧、音乐及演员的演唱都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下面就结合作品谈一下戏曲风格作品的咬字吐字。

  如歌剧《党的女儿》中女主角玉梅演唱的《万里春色满家园》第一段尾句。这一句结尾的“还”字是前鼻音韵母,含有完整的字头、字腹、字尾,可以把它看作在发后响母音“ua”的基础上,再发前鼻音“n”。“还”字的韵母有三个音素,韵头“u”作为介母与声母(h) 和拼成字头,演唱时在咬准字头的基础上,要短促有力。韵腹“a”作为字腹,演唱时要按开口呼的方法打开口腔,把声音放出来,在气息有力的支托下一直把口形保持到最后一个音尾,舌尖前抵上齿龈,软腭、小舌下垂,打开鼻咽腔通道发出字尾前鼻音“n”归韵收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