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彦卓
(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 讲师)
内容摘要:
声乐钢琴伴奏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在声乐演唱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声乐演唱者在努力追求自己声音技术提高的同时,钢琴伴奏工作者也在如何为声乐演唱提供最理想的伴奏音响方面进行着积极探索。因为对比与统一因素始终贯穿于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中,所以本文通过旋律(人声)与伴奏(琴声)的对比与平衡;独奏部分与伴奏部分的对比与统一;伴奏者与声乐演唱者在合作中的和谐统一三个方面,论述了声乐钢琴伴奏中的对比与统一。
关键词:钢琴伴奏 声乐 对比 平衡 统一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是这样,艺术亦是如此。没有对比就没有艺术, 美国音乐理论家该丘斯在《音乐的构成》一书中说:“各种艺术有一个基本原则,这便是既有统一,又有变化”。就音乐中各种表现要素来讲,也就是既有对比又有统一。
声乐钢琴伴奏作为音乐艺术门类中的一种,其本身就存在着对比、平衡与统一的关系。声乐钢琴伴奏的特殊性就在于,伴奏与演唱二者必须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一部作品。作为声乐钢琴伴奏者,首先要充分调动与利用对比与统一因素,把歌曲伴奏与歌曲内容的整体音乐表现融为一体,与演唱者相应生辉,其次,要把握好每首歌曲的风格特点,做到既能使作品的情绪跌宕起伏,音乐色彩丰富多样,又能使歌词与曲调,风格与内容,人声与琴声达到平衡,塑造和谐统一的音乐形象,更使歌唱者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到演唱之中。所以,本文通过旋律(人声)与伴奏(琴声)的对比与平衡,独奏部分与伴奏部分的对比与统一,伴奏者与声乐演唱者在合作中的和谐统一三个方面,论述声乐钢琴伴奏中的对比、平衡与统一。
一、钢琴伴奏中旋律(人声)与伴奏(琴声)的对比与平衡
在音乐中,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弛、音色的浓淡、情绪的髙低等,无处不体现着平衡的艺术。在声乐钢琴伴奏方面,“平衡”是由演唱者与伴奏者共同合作来完成的。
我们强调人声与琴声的平衡,其意义在于伴奏者如何烘托独唱者。毫无疑问,做为钢琴伴奏,既不能造成对演唱者的喧宾夺主,又不能被动跟随,而要积极渲染主题、营造气氛、激发歌者的情绪,与歌者形成共鸣,使人声与琴声有机协调起来,达到一种平衡,一种统一。
在众多声乐作品中,无不充分体现着平衡的艺术,为了使人声与琴声达平衡、统一,声乐钢琴伴奏者必须考虑各种有助于平衡统一的因素:
1、音量、力度的对比与平衡
音量与力度是一对非常密切的词,我们谈到音量时就会联想到力度,而谈到力度时又会联想到音量。音量的大小是靠力度的强弱来实现的,力度的强弱需要靠音量的大小去体现。
在声乐作品中,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之间的音量比例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对作品音乐形象的塑造及表现。伴奏音量过大,掩盖了歌唱者旋律,导致音乐轮廓模糊,主次不分;伴奏音量过小,不能恰如其分地起到烘托作用,使声乐合作者成为“无水载行之船”。
独唱与伴奏者之间的音量是否平衡,并非指两者音量平分秋色,而指作品中各声部音量的互相关系能否从整体角度聆听时具有和谐均衡之美,达到协调统一。而要做到这一点,钢琴伴奏起着重要的作用。伴奏者在头脑中应对各种力度奏出音量的大小有正确的把握,力度有各种不同的层次之分(“pp”很弱-“p”弱-“mp”稍弱-“mf”稍强-f强—“ff”很强……),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层次,使音乐更加富于变化。声乐钢琴伴奏与独奏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它有合作者,声乐演唱。恰当地把握与合理控制伴奏力度层次变化是伴奏的技巧,也是歌唱与伴奏(人声与琴声)平衡的表现。
在声乐作品中,通常前奏、间奏、尾奏是伴奏者独立表演的片段, 伴奏者要充分调动演唱者情绪,为其歌唱的进入做铺垫,这时的音量要随作品的特点来处理力度,或放开些或收敛些。而进入歌唱时,歌唱的力度是有变化的,或强(渐强)或弱(渐弱),因此当独唱者在音乐进行中改变力度时,伴奏者就需要相应的调节自己力度,以便使双方的音乐及力度分寸相平衡。另外,伴奏者在给不同演唱者伴奏时,一定要先对他(她)的声音特点有一个大概了解,这样才能决定用什么音量为其伴奏。例如:戏剧女高音与男高音的高音区是很具有穿透力的,钢琴的音量可以放开些,但中低音区则要弹的小心些。而女中音与男中音的中低音区是浑厚的,伴奏音量可以放开些。